村办学校生源大量流失 农村教育被严重边缘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9日10:27 郑州晚报 | ||||||||
空荡荡的教室与仅有的两名学生形成巨大反差。《平顶山晚报》记者李可专供《郑州晚报》图 一个班两学生实际折射了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个困局。《平顶山晚报》记者李可专供《郑州晚报》图 核心提示:今年春季以来,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乡焦庄小学由于生源流失严重,学生由过去的300多人锐减至60人,更令人意外的是,该校六年级仅剩下两名学生。这些学生为何流失,又流向何处,事件表象的背后又隐藏了那些东西,事实上,焦庄小学现象只是全国农村学校陷入困局的冰山一角,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已经让农村小学普遍陷入困局,发展上举步维艰。4月15日,《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赴平顶山、濮阳等地对此事件进行了关注。
一个教室两学生 4月15日下午2时30分,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乡焦庄小学。 “校长规定任何人进出必须校长亲自打招呼,不然不能随便进出。”张阿姨把学校惟一的一个大门锁上,并禁止任何外人进入。她是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乡焦庄小学的门卫。 4月7日下午,《平顶山晚报》记者邢晓蕊曾顺利进入过该校,看到了令人吃惊的一幕。 邢晓蕊看到的现实是,焦庄小学虽然只有一幢三层高的教学楼,但是看起来依然很气派。在学校的三楼,透过玻璃窗,她看到其中一间教室内只有6名学生在上课,另外一间教室内有8人。 “转了一圈,发现大多数教室都是这个情况,学生稀稀拉拉的。”她描述说,最让人吃惊的是六年级的教室,讲台下边分两排坐着两个男孩儿。一个教室都是由三间房子组成,可这儿所有的教室多半截儿都是空的,学生的座位连一间房子都用不完,剩余的大片空地成了“运动场”。 焦庄村委会与焦庄小学一墙之隔,焦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昌在接受采访时说,学校的教学楼是1997年村里筹资38万元建造的,学校是六年制,目前有在校生60人,人数最多的班级也仅有15名学生。“以前,这里总是人声鼎沸,如今校园内越发冷清,书声再也不引人了。” 一个事实是,虽然焦庄小学的学生流失现象很典型,但并不是个案。《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在濮阳市台前县的侯庙镇孟庄小学、邱庄小学看到,在这些学校的教室中,稀稀拉拉地摆着为数很少的桌椅,邱庄小学四年级的教室中,甚至只有8张桌椅。 流失渠道 4月15日下午1时许,9岁的张芊芊便从焦庄村中心位置的家里出来,一个人步行约5分钟走到了村口的大路上,她要在这里等待乘坐2路公交车到市内的矿工路小学上课。 “我现在上小学三年级了,去年才转学到了城里面上学。”张芊芊说,她以前就在离家几步远的焦庄小学上学,但是,学校里的同学们都陆续转学走了,她父亲在城里面做生意,就托关系把她也转到了城里面的学校。 7分钟后,一辆公交车开了过来,记者陪同张芊芊上了车,已经有四五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在上面了。据了解,从这条路上通行的公交车只有这一路,途经东高皇乡的4个村庄,终点到达平顶山市内的汽车站等繁华地段。还不到15分钟,公交车已经进入市内,在一个站点停下后,张芊芊下了车,再步行了5分钟左右便到了她所就读的学校。 在平顶山市区矿工路小学中,虽然还没有到上课时间,但是教室里已经是热闹非凡,几乎每个教室都挤着七八十名学生。该学校的一位阎姓老师告诉《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这几年学校的生源增长很快,而很大一部分孩子来自农村或城关,有的寄宿在亲戚家中,也有的住在市郊,每天乘车或骑车来回奔波。 而在濮阳,学生流失的方向却是当地的民办学校。台前县打渔陈前柴创新小学校长丁修仓说,随着民办学校的兴盛,县乡各地的公立学校都出现了“生源危机”,很多学生都流失到民办学校,有很多公办小学的学生都不足百人,而邻近的私立学校学生都在二百人以上,这几年尤为严重,一到暑假,公立学校的学生就往私立学校中跑,成为“学生流失旺期”。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曾作为当地基础教育支柱的村级学校,如今在全省都面临着生源流失严重的局面。 信心的丢失 “村里小学的质量太差了,有门路的老师都跑到城里学校了。”4月15日,焦庄村民张先太说,以前焦庄小学的老师水平还比较高,但是后来就不行了。他听别人说,老师都是小师范毕业的学生,但是由于待遇太低,很多人都想办法调走了,还有的自己拿着国家的工资不教学,找一个代课老师来替教。因此,村里面的很多人都想办法把孩子转走了。“孩子的事情是大事啊,只要有一点门路,都道城里去上学了。” 还有一位李姓村民也证实了张先太的说法,他们描述说,村里面很多学生家长都感觉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而孩子们的前途关系甚大,因此家长们不惜一切要转学。 “家长们是最现实的,那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就把孩子送到那里。”濮阳市台前县侯庙镇三A小学校长石松梅说,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高,老师对学生负责任,教学成绩是家长们公认的,所以大家都喜欢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 在调查中发现,正是因为家长对村办学校失去信心,才导致学校的生源流失严重。这一点,平顶山市教育部门未予否认。平顶山市教育局有关人士在接受《平顶山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是农村学校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 师资矛盾 师资无疑是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的“软件基础”,那么,在村办学校中,师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记者在濮阳市台前县侯庙镇孟庄小学一间教室的墙上看到这样一张课程表,每天6节课,一周30节课,没有一节课是空余的,这张课程表是安排给该校小学4年级班主任的。 “一节课40多分钟,只要一进教室基本上半天就不用出门了。”该校的一位老师说,由于师资不足,台前县的很多教师必须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跨年级、跨科目教学成了家常便饭。 事实上,在基层农村中小学,乡村教师是一个数量不菲的群体,但是大都处于“超负荷、低收入”的尴尬状态。40岁的章玲是台前县邱庄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从教21年来,她曾经10多次获得过乡级优秀教师,而他现在的月工资仅有497元。章玲说:“刚开始还没有这么多,20多年来,工资就很少长过。” 调查得知,村办小学的老师大都来自当地的中师毕业的学生。一个深刻的变化是,过去,中等师范实行定向培养、定向安置,不少农村孩子因为其就业前景而踊跃报考中师。那时,农村初中毕业生首先选择中专中师,其次是重点高中,随后是普通高中。但如今,中师不包分配后,人们的首选是重点高中,然后是普高,最后才是中师,生源问题导致如今的中师毕业生总体水平比过去差多了。同时,专科生尤其是本科生又不大愿做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这样的情形下,乡村师资矛盾格外突出。 在平顶山卫东区和濮阳市台前县的部分小学,记者看到,学生们用的课桌椅大都极其陈旧,漆迹斑驳,桌面凹凸不平,凳子摇摇晃晃,教师们的办公室也很“寒碜”。 “‘一费制’事实上让学校的发展难以迈开步子。”台前县一位要求记者隐名的小学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实行‘一费制’后学校所剩余的杂费以及县财政下拨的公用经费,让学校维持最基本的运转都有困难,根本就没有钱购置教学设备。 他透露说,“一费制”杜绝了教育乱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它同时也将乡村教育推到了资金短缺的尴尬局面,由于基层财政普遍紧张,对教育的投入困难重重,因而很多学校的办公用费、水电费、取暖费等无法落实,乡村的绝大多数学校表现出的现状是寅吃卯粮。 “学生多的日子相对好过一点,收费总数多了,总量上还能调控一下,如果学生少于100人,学校正常运转就会难以维持。”平顶山卫东区的几位小学校长这样认为。 困境中的曙光 “现在要让农村教育走出困境,政府就必须把理论上的重要性转变成实际上的重要性,就是要通过教育投入体现。此外,还要有制度安排上的支持,一切向农村教育倾斜。”近日,农村教育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周逸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农村教育一直都是中国教育的瓶颈,目前辈被严重边缘化,农村教育让人十分痛心,而农村学生的命运因此令人担忧。 周逸先认为,标本兼治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真正解决农村教育的种种问题,就应从学校、政府、财政等多方面同时入手。“但最关键、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通过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增强政府财力,才能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从根本上杜绝农村教育中经济问题。而经济问题解决,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 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上,温家宝总理郑重宣布“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这让身处农村教育战线的小学校长许富祥颇为振奋:“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对农村义务教育开始实行免费,这样一来,我们的日子都会好过多了。”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免费的政策施行,农村的基础教育将会逐步改变目前农村学校的低迷状态。在采访中,农村学校的从业者们普遍对这个政策是否能引领学校走出困局充满信心。(郑州晚报记者 尹海涛/文)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