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求解中日关系“政冷”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11:25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张卓人

  2005年4月12日,正在南亚访问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新德里指出,亚洲人民针对日本谋求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 任理事国的示威活动,应引起日本当局深刻反省。中日关系在一系列众所周知的事件发生后,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遵循“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新世纪周刊》日前邀请多位研究中日关系的专家学者,力图求解中日关系现状成
因与 发展趋势。

  日本挑战中国底线

  孙伶伶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政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华日本学会学术部副主任。

  近期,日本政府在领土、安全、历史等问题上频频制造事端,挑战中国底线。先是宣称将钓鱼岛灯塔收归“国有”, 接着将台湾列入日美安保条约范围,近日又审定通过了颠倒黑白的历史教科书。日本政府这一系列精心预谋的倒行逆施之举, 无疑是公然向中国政府和人民挑衅,使中日“政冷”困局雪上加霜。

  毋庸置疑,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不忠、在现实问题上不义,是导致中日“政冷”困局的始作俑者,并进而使之从政 治家层面升级到民间大众的对抗。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罄竹难书。中国政府从中日友好出发,放弃了对日战争赔偿,以期构筑崭新 的中日关系。但日本却从未在根本上反省侵华历史,相反一再篡改历史,隐瞒真相,还美其名曰“解放东亚”,简直是无耻之 极。

  日本在领土争端与海洋权益上强硬无理,完全无视国际法,妄图把侵略强占的钓鱼岛通过“实效控制”合法化,将单 方划定的东海“中间线”强加给中国。在安保问题上,制造“中国威胁论”,修改和平宪法,加强军备,并企图染指中国台湾 问题。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中日关系走出“政冷”困境,日本政府必须改变错误言行,尊重和正确看待历史,并教育 后代引以为戒。

  对领土争议和海洋划界,要依据国际法通过协商解决。暂时无法解决时,应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争取双赢,而不应 单方采取无视他国主张、有悖国际法的强硬行动。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日本根本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利对此说三道四。日本谋求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军事附庸 ”的形象,必须与邻为善,对历史负责,走和平道路,取信于周边国家和人民,否则将举步维艰。

  在领土主权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中国绝不能让步。

  中日低温状态将会持续

  高洪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华日本学会秘书长。

  最近,日本的外交强硬路线和右翼势力试图通过教科书审定篡改历史的行为,引发了日本与周边邻国的外交危机。

  善良的人们常常用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和解,来期待中日之间的结局。须知,法、德两国捐弃前嫌的必要前提,是作为 加害方面的德国对过去的历史罪行做了深深的忏悔并以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永不重蹈覆辙的诚意。况且,法德和解的另一个因 素,是欧盟的客观需求,而且美国在欧洲选择的助手是英国,而非法德中的任意一方;我们当然不能用欧洲的局势简单类比亚 洲,但日本毕竟是美国在东方的盟友和伙伴。只要日本甘愿做“亚洲的英国”,那么中日之间在政治上的对立就会在一定程度 上存在,那么,政治关系也必然是一种“持续低温状态”。中日政治关系能否转暖?笔者认为,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只能是 一种非敌非友的竞争关系。

  最能够准确标识出日本对中国定位的莫过于相对中性的“对手”。即在政治上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在经济合作交流 上把中国作为可以利用为自己发展合作的对手,在安全上把中国作为需要严加防范的对手。解决中日“政冷”困局的前提在于 认清形势,沉着、冷静看待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发展战略需要一个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日本不仅经济上离不开中国的巨大市场,在地缘政治上也离不开中国 的合作,所以中日间的“政冷”不会导致国家关系的崩溃。

  我们分析两国间的损益平衡、着眼于共同利益,通过开展高层对话、加强草根交流、促进相互“平视”等努力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为两国政治关系升温。

  但中国与日本的政治坚冰的消融,只能等待中国的发展。只有当亚洲,尤其是东亚的战略格局变化为新的均势,中国 与日本的关系中在政治层面上的矛盾、抵牾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抗议本质是对历史负责

  沈骥如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

  中日关系已从“政冷经热”滑向“政冷经凉”。日本在中国外贸伙伴中的排名,已从第一位降为第三位就是这种趋势 的最好说明。显然,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肯定不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严重伤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感情”,而是涉及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日本向何处 去?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是:美化本国侵略史、为本国侵略行为翻案的政府,能不能在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 旨的联合国安理会——判断是否发生了侵略并加以制止的权威核心机构——拥有一个席位?这是关系到亿万人民生命和世界未 来面貌的现实问题。

  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被侵略国家的人民,抗议日本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的出版、反对日本“入常”并不 是“反日”,而是为了对历史和人类的未来负责。

  中国政府和中国公众一贯主张把历史真相告诉下一代,目的是为了使子孙后代永远珍惜今天的独立、自由。同时中国 政府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精神来教育人民。

  有些热血同胞主张以强烈的“民意显示”来迫使日本当局改弦易辙。可惜,日本当局无视民意。韩国的民众更是开展 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有人甚至不惜断指、自焚。这些强烈的民意显示后,并没有使日本当局回心转意,日本的文部科学省照 样通过了歪曲历史、美化日本侵略的《新历史教科书》。

  扭转中日关系“政冷经凉”趋势的关键,掌握在日本政府和执政党手中。日本主流政治家应该学习德国对待历史问题 的正确态度,顺应历史的潮流和各国人民的意愿,与过去的侵略史彻底决裂。这是扭转中日关系“政冷经凉”趋势的惟一正确 途径,也是日本成为“正常大国”的惟一正确途径。

  坚持原则灵活姿态

  吕耀东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对外关系研究室副研究员。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初,一个是政治大国,另一个是经济大国,两国的合作和相互依存有着现实性。当两国均将追求政 治大国和经济大国作为战略目标时,两国关系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就表现出来。

  其中任何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连锁反应,中日两国政策互动中的“摩擦”在所难免。如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 首次将台湾海峡问题列为“不确定因素”。美日“2+2会谈”,明确提出应对台海局势是美日“共同战略目标”等等。中日 政治互信日趋淡薄,妨碍了中日建立良性的政策互动。

  “经热”并不能必然、直接带来政治和谐。相反,因为资源稀缺性和市场有限性的客观存在,甚至会带来摩擦、冲突 。如中日俄石油管道竞争、东海海洋权益纠纷。

  日本的“教科书事件”、“修宪”和“参拜靖国神社”等倾向和行为,给亚洲各国带来普遍的不安和疑虑,中国应联 合亚洲国家在国际道义上“孤立”日本,走出中日双边外交的困境。相信日本为了“国际形象”不会作茧自缚,割断日本与东 亚的联系和依存。

  同时,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中国应该采取积极灵活的姿态,在地区和国际性合作组织中与日本“接触”和“沟通” ,增信释疑,双赢共进,改善中日双边关系。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