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和“看不见的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16:04 时代人物周报 | ||||||||
-蚕豆 记不清是哪一个港台明星首先在内地的主旋律电影中露面,好像是胡慧中,在《重庆谈判》中演女记者。不过今天看起来,那个角色不过是一个国统区追求进步的女青年罢了,仅仅是在脸上抹上了稍许的红色。
真正破天荒露了一回红色面孔的应该是“哥哥”——张国荣,他居然在叶大鹰导演的《红色恋人》中饰演了一个共产党的高级干部,这下让自己结结实实“红得发紫”了。 随后,一直在香港发展的于荣光在影片《英雄无语》中演了个长期潜伏的中共地下党。朱茵在《逐日英雄》演的是抗日女英雄。性感女星彭丹则接连在电视剧《最后的骑兵》和电影《张思德》中出演。还有,大众情人梁家辉在八一厂的新片《太行山上》饰演八路军独臂团长贺炳炎;偶像小生余文乐在电影《邓小平1928》中扮演的是邓小平的助手,最后为保卫邓小平而牺牲。最新的一部应当算是下个月即将在全国公映的《任长霞》,曾志伟在里面演了个大反派,结结实实地烘托了一把正面角色。 真是一看吓一跳,没想到这么多的香港明星都在内地的主旋律电影中染红过面孔,就像港星们一下子都有了革命情结似的。不过要我说,革命情结未必有,市场需要,利益互补倒是真的。 在电影中分出一个专门的门类叫“主旋律”,实在是很中国特色的一件事。主旋律的目的其实就是努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权威,这是中国电影的宣传职能决定的。从前这类影片一直是各电影厂直接接受的任务,所以创作者的心态大约也是完成任务式。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旋律电影一直停留在创作人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层面上。 可能是考虑到宣传效果问题,时至今日,政府也开始在主旋律电影的生产中引入市场机制,他们希望用商业电影的手法运作主旋律电影,以此建立起与观众真正的沟通。 市场的反应是积极的,除了所谓的社会责任,我想他们更多看中的是政府给予这类影片的那笔或明或暗的补贴,还有官方对发行强有力的支持,那些下文组织的团体观看节省了多少发行成本哪! 当然,民间资本的介入,市场化的运作都对影片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如今主旋律电影要请出刘恒这样的名作家任编剧(《张思德》),要请一批新锐的年轻人执导。当这些人发现如今内地的大腕们已经难以为影片形成卖点,自然就把目光落在了港台演员,特别是香港演员身上。毕竟,他们来自另一种社会环境,另类的成长背景使他们在出演英雄人物时不存在公式化、概念化。 而对于这帮香港明星来说,本地电影的黄金时代已经像梦一样永不复回,萧条的现实迫使他们只能将目光投向内地市场。于是,他们不仅开始频繁与内地片商合作拍商业片,也开始涉足这些原先他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主旋律电影。 我不知道有多少香港演员会像梁家辉那样对饰演解放军形象有着长达9年的憧憬。但我相信,大多数香港演员的目的还是希望借助主旋律这种特殊的中国式的大片,迅速进入内地的电影市场。他们中很多人对自己在片中扮演的角色甚至一无所知。余文乐在拍完《邓小平1928》后还坚持说自己拍的是部古装片,说这部电影留给自己的全部印象就是好玩,人多热闹。 很难评价彭丹在《张思德》中的表演有多大的艺术价值,“哥哥”张国荣当年在《红色恋人》的表演也受到不少行家的批评。但对于内地的观众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在《情人》中光着屁股和外国女人缠绵的香港影帝梁家辉是怎样演绎一个八路军的独臂团长,而演惯了香港小混混的余文乐如何能够变成邓小平的助手还做了革命烈士。这已经足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了,无论如何,这些人要比从前那些拿腔拿调的八股英雄可爱,至少要有趣得多。 好了,官方和资方需要,观众也接受,香港的“红色艺人”怎能不越来越多。目前,在主旋律中露面的基本上还是香港的二线演员,但以后情况肯定会改观。就像当年央视办春节晚会,开始请来的张明敏等人在香港连末流明星都难算上,后来开始请些过气的明星,到如今,无论多么当红的香港艺人,都希望在内地的春节晚会露上一小脸,没别的,谁让他们的米饭班主已经大都在内地了呢。按这种趋势,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可能在主旋律影片中看到刘德华、梁朝伟的形象了。 什么也抵不过市场这只手呀。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