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中国维和部队在利比里亚丛林唱响维和之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17:31 中国青年杂志

  在利比里亚丛林唱响维和之歌

  利比里亚,非洲最早独立的国家,也是西部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利比里亚日趋动荡。1980年,土著克兰族人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政府。2003年6月,反政府武装攻占了被誉为“小巴黎”的首都蒙罗维亚,总统泰勒被迫辞职。

  旷日持久的内战,对利比里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蒙罗维亚港是西非第一大港口,如今已听不到昔日远洋货轮的汽笛声;罗伯茨国际机场曾是非洲最大的机场之一,现在候机大厅只剩下焚毁的框架;海滨星罗棋布的度假村和五星级大酒店已变成了难民营;曾被誉为非洲百老汇的商业街,已没有一个完整的商场;街头美丽的城市雕塑被枪弹打得支离破碎,电信大楼等公用建筑大多变为废墟……

  而动荡和战争还在继续,并导致法律和秩序的彻底崩溃,大量平民被迫流落异国他乡。

  在这种情形下,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向安理会提出了组建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的要求。2003 年9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509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利比里亚维和特派团并派遣约1.5万人的维和部队。 11月,应联合国请求,我国决定派出工兵、医疗、运输分队共550人,参加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由275名官兵组成的工程兵大队全部来自著名的“雷锋团”。

  千里机动绥德鲁

  一条钢铁巨龙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行进。

  “雷锋团”第15任团长、赴利维和工程兵大队长初庆华坐在指挥车上。道路两边是茫茫的丛林,苍翠似海。没有去过利比里亚的人,根本就体会不到在那些外表美丽的丛林里,究竟汇集着多少喧嚣和暴力:那些以丛林作为基地和大本营的反政府派别和部族武装,经常穿越丛林,展开针对联合国维和人员的军事行动。初庆华清楚地记得,工程兵大队抵达利比里亚不到三天,一名美国军事观察员就在酒店里遭到一伙部族武装的抢劫,随后又被残忍地杀害。而他们此次的目的地绥德鲁市,远离首都,邻近科特迪瓦、几内亚边境,安全环境更加复杂和危险。

  除了战乱,对工程兵大队的另一大威胁就是各种传染病,如疟疾、霍乱、伤寒、脑膜炎、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来利比里亚之前,为了预防这些传染病,官兵们每人都注射了10多种疫苗,共19针。到达利比里亚后,又打了狂犬病和乙肝疫苗。即使如此,车队在丛林深处搭帐篷露营的时候,还是遭到了成群蚊蝇的袭扰,有些士兵因此感染了疟疾。

  但对于初庆华来说,当务之急,是在联合国维和特派团指定的时间内,赶到绥德鲁市,并迅速完成任务部署。这也是工程兵大队到达利比里亚后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也是展示中国工兵意志、作风和形象的第一仗。从首都蒙罗维亚到绥德鲁,直线距离500多公里,是真正意义上的千里大机动,而其间的艰难和重重危险,不言而喻——

  车行丛林,路况越来越差,到处都是险沟、断桥。有的桥梁只是悬空架着的两根圆木,刚好够一个车辙宽,稍不留意,就会车翻人亡。透过路两边的草丛,不时能见到低矮的泥巴草棚,大片的废弃橡胶园和一台台被炮火枪弹摧毁的汽车,一片荒芜与凋敝。初庆华的心一直悬着,忧急是最真实的感受,因为在行进过程中,车队渐渐被艰险的路况一辆一辆拉开了距离。这显然是一个不好的征兆。就在周围的丛林里,经常会有一些身份不明的武装人员,对车队虎视眈眈。所以,初庆华必须随时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以调整前后车距和整个车队的行进速度。

  一声尖锐的枪响盖过了车辆的轰鸣。前面车队里一辆装载着履带推土机的拖平车被子弹击中右侧窗玻璃,子弹从司机陈振华额前呼啸而过,将左侧窗玻璃击穿。陈振华刚刚将车子停下,从道路右边的密林深处突然钻出几十个持枪的武装人员,拦住了车队。他们哇哇喊叫着,吐出一些谁也听不懂的、夹杂着当地土著口音的英语。随后,又钻出七八个壮汉,娴熟地把一排排钉着钉子的木板放在道路中间。坐在车上的初庆华甚至还发现其中的一个人肩上扛着一枚美式火箭筒。他的心立刻紧张起来。

  拿起对讲机,初庆华迅速下达了一连串命令:所有车辆不得熄火,不得打开车门,保持冷静;大队警戒人员马上就位,保护重要的车辆和设备。然后,通过翻译,初庆华开始与对方对话。

  很快,初庆华就了解了对方的底细。那些人都是利比里亚前政府武装分子,因为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介入,他们再不能随心所欲地实施抢劫了,而他们目前最急需的就是食物。他们声称:不管是谁,要想经过此地,必须留给他们一定的食品,否则,便刀兵相见。知道对方只是索要食物,初庆华焦虑和紧张的心情才稍稍缓解。他通过翻译告诉对方:“我们是中国工兵,受联合国的派谴,来帮助你们修路架桥的,利比里亚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请你们立即搬开设置的障碍,让我们的车辆通过……”

  就在双方交涉的时候,丛林里又陆续跑出来许多持枪和拿刀的武装队员。他们当中不少人在听了初庆华的解释后,开始主动撤退到路两边。但依然有一些年轻力壮的人瞪着发红的双眼,仍旧冲着初庆华喊叫:把吃的拿出来,把食品给我们。还有几个没拿枪的开始拉扯车门,拍打车厢。为了避免矛盾激化,初庆华让后勤中队拿出几箱野战食品和矿泉水,送给他们。同时,一再向他们说明中国工兵来利比里亚维和的目的。初庆华的诚意最终打动了对方,他们搬掉路上所有的障碍,并向车队挥手致意。

  2003年5月11日,初庆华和他的车队经过13天的长途跋涉,到达利比里亚南方重镇——绥德鲁市,完成了任务区部署。

  为了一位黑人母亲的微笑

  利比里亚的雨季如期而至。曾经静若处子的塞斯特斯河在连日暴雨的刺激下,突然变成了一匹狂怒的野马,卷起浊浪排空,转眼间就将横跨塞斯特斯河的一座简易木桥冲垮。

  副大队长张岑楠率领桥梁中队官兵,在塞斯特斯河上已经连续进行了五天的紧张施工,当夜幕降临,所有桥桁都已顺利地吊装到位,按计划,这座取代被冲垮的简易木桥的贝雷钢桥,第二天就将顺利竣工。

  西部非洲的雨季,雨说来就来。细密的雨丝在夜色中织就一张巨大的网。张岑楠看了看表,指示中队长张军:“撤收器材,集合部队,准备返营。”

  队伍刚刚集合完毕,未及登车,突然,一个黑人妇女穿过架桥警戒线,踉踉跄跄地奔跑至河边,双手擎起怀中的孩子,泣不成声地哭喊着:“上帝!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的孩子!”军医项广东跑上前,问明情况,转头向张岑楠报告:这个男孩高烧昏迷,恐怕是急症,需要向对岸的联合国红十字会医院送诊。

  张岑楠犹豫了。他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如果能挑灯夜战,尽快将钢桥架好,病危的孩子也许还有救。可战士们已经整整干了一天,早已是疲惫不堪,此时,如果未经休整就投入新一轮高强度的施工,他这个指挥员显然心有不忍。何况,越来越急的雨已经将施工现场变得湿滑一片,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桥下。而桥下是塞斯特斯河汹涌的波涛,还有那些让当地人谈之色变的食人鳄。

  中队长张军跑上前来:“副大队长,别犹豫了。我们不累,您就下命令吧!” 周围的50多名官兵也齐声大喊:“下命令吧!下命令吧!”

  看着那位黑人妇女哀告、无助的眼神,看着那个在母亲怀里蜷缩成一团的孩子,张岑楠下了决心,他高高地举起右手……

  50多名官兵发一声喊,快速奔向各自的岗位。此时,大雨如注,官兵们在风雨中重新施工这一幕,感动了两岸观望的人群。许多当地黑人在风雨中敲起了非洲鼓乐,跳起了“卡及舞”,唱起了“宗教祭祀颂歌”,为中国工兵呐喊助威。被阻隔在两岸的数十辆汽车,一起打开车灯,将黑暗中的塞斯特斯河照得亮如白昼。有些青壮年更是加入到施工的队伍中,争抢着帮助战士们搬运架桥的钢板。而工地的临时帐篷内,病重的孩子在军医项广东的临时处置下,打着吊瓶在母亲怀中安静入睡。

  连续三个小时,战士们的作业没有停止;连续三个小时,当地群众的歌舞没有停顿。午夜11点,一座钢铁大桥终于成功地横贯塞斯特斯河,那位黑人母亲抱着孩子乘车驶向对岸的医院。在返回营地的颠簸的车厢里,官兵们沉沉睡去。

  看着那一张张疲惫的脸,张岑楠的眼睛湿润了。

  一个月后,张岑楠在施工路上又见到了那位黑人母亲。她的目光中充满着无言的感激。她告诉张岑楠,她的孩子已经完全好了。这么说着,她的脸上现出一抹微笑,朴素而动人。那一刻,张岑楠由衷地觉得,为了这位黑人母亲的微笑,他和战士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今,那座横跨塞斯特斯河的贝雷钢桥,被利比里亚政府命名为“友谊桥”。

  上帝一样的爱

  2004年6月,绥德鲁市民陷入一片恐慌:位于市中心的供水站两罐1000多公斤氯气发生大量泄漏,方圆几百米的草木迅速凋零、枯萎,青蛙、蜥蜴和一些爬虫类动物的尸体随处可见。许多人被迫匆匆逃离自己的家园。

  联合国特派团总司令奥潘德将军得到报告后,连夜召开会议,通过反复商讨,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工兵技术过硬、素质全面、装备精良,可以请求中国工兵进行救援。”6月20日,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接到了“迅速妥善处理氯气泄漏”的命令。大队长初庆华立即带领5名技术骨干赶赴现场进行勘察,并很快成立了由35名战士组成的氯气排险队。

  6月21日,全体排险队员身着防护服在现场集合,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抢险车一字排开,闪烁着警灯的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紧急待命。第一组的10名队员在初庆华带领下钻进了放置两罐液态氯气的房屋。当时,两罐液态氯气正从锈蚀的罐体中不断往外泄漏,淡黄色的烟雾清晰可见。初庆华和队员们开始用塑料、防雨布对罐体进行密封和捆绑。为了不使罐体左右摇摆,泄漏更多的气体,排险队员们用肩膀紧紧地顶住几百公斤重的大罐。40分钟后,两个泄漏的氯气罐被密封准确无误地拖吊上了运输车,并被运送到郊区丛林中,深埋在5米多深的地下。为了避免氯气造成二次污染,初庆华和队员们在罐体上盖上300公斤生石灰,这样,氯气在地下水和生石灰的作用下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钙沉淀,保护了当地的环境。

  第二天上午,有关专家对供水站氯气泄漏点及周围的空气指数进行了测试,所有指标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绥德鲁市所属大吉达省省长彼德给中国工兵送来感谢信,称赞中国工兵“是一支工作出色的部队,是一支追求利比里亚人民的健康幸福的部队,也是一支大吉达省人民非常信任和拥护的部队!”利比里亚报纸、电台以及国内多家新闻媒体、网站,对氯气排险行动也先后进行了详尽的报道。

  里弗塞斯是利比里亚一座宁静的小城。工程兵大队道桥抢修队的官兵曾在这里短暂停留。其间,他们为当地的一所中学清理、修整了一座已经废弃了15年的水井,让纯净的水又重新回到学校师生和附近居民的生活中。不久,学校在水井旁竖起了一块石碑,上面用中英文写着水井的新名字:中国井。

  工程兵大队爱民扶困的行为也赢得了利比里亚百姓对他们的拥护和爱戴。大队政工干事周道海和队医白东升曾在绥德鲁市苦马塘村救治了一个病重的小男孩。十多天后,周道海带车到这个村子里拉沙子,返回时车陷入泥坑中无法动弹。很快,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从家里跑了出来,他们抱来木板、劈柴垫车轮,挥起铁镐挖车道。人群中,既有78岁高龄的老酋长,也有一个年仅6岁、名叫艾勃的小男孩。

  有一件事情让三级士官刘进忠至今难忘:他所在的中队生活条件艰苦,居住的帐篷潮湿又泥泞,当地人就把最好的教堂让出来,把他们请进去住。一位宗教领袖告诉刘进忠:“我们把教堂提供给你们,是因为你们和上帝一样给了我们真挚的爱。”

  温总理笑了

  八一建军节到了。利比里亚外交部长尼梅利在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林松添的陪同下,参加了工程兵大队的庆祝仪式,并发表即席讲话:“我要真诚地感谢你们!因为你们是一支能够真正给利比里亚人民带来幸福和美好生活的维和部队……可以说,你们的工作是利比里亚维和行动中真正的楷模!”

  尼梅利的话中其实也隐含着另一层寓意。因为,在联合国的维和部队中,性丑闻和贪污案件早已是屡见不鲜的事实,仅在2004年就发生过多起:5月23日,英国媒体揭露,一名联合国驻刚果(金)维和人员强暴当地未成年少女,并在住所中自拍色情录像,还将录像带出售。7月,某国一家媒体称,某国维和部队将200万美元联合国维和专款以“特殊预算”的形式中饱私囊……

  相比之下,中国维和部队的自律和奉献精神,无疑让所有的人心生敬意。比如工程兵大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为利比里亚架设了数十座桥梁,抢修了1000多公里道路。除此,他们还随时随地参加抢险、扶危济困,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在赢得利比里亚人民倾心拥护和热爱的同时,也为中国维和部队争得了荣誉。

  不久,尼梅利外长来到中国,在拜见温家宝总理的时候,他向温总理盛赞工程兵大队在利比里亚的出色工作。“现在,很多利比里亚人都会说两句话:Chinese,good!中国工兵 ,OK!”

  ——尼梅利告诉温总理。

  温总理笑了。 采访- 刘新平 李兆军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