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应成为“捐款文化”培训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8日18:31 时代人物周报 | ||||||||
进入雨季以来,暴雨、冰雹、飓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中国频发,波及22个省市,死亡人数超过500人。洪水不仅吞没了灾民的住宅和财产,还冲毁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在湖南省太芝庙洪灾中,洪水过后,在农田上留下了厚达3米的砂石,也许这才是给灾民们最致命的打击。 中国政府部门在灾难后的应急反应是值得赞许的,民政和福利部门的救济工作也几
在6月21日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苏菊香对目前收到捐助的情况表示满意:“我们各地的分支机构都在第一时间开展救援工作,我们机关内部也发起了募捐工作。”苏副会长的发言,大体概括了中国目前的民政及慈善机构的救援方式,但是仅有的这些方式,并未激发出我们这个社会所蕴藏着的仁爱之心。 灾难面前,中国的捐助文化却有可能朝着一个不健康的方向发展,总有人喜欢问“为什么捐”和“捐多少”,而不重视捐献行为本身的真正意义。 在黑龙江宁安发生的惨剧过后,最大一笔个人捐款超过了100万元,大约相当于一万名普通捐款人的总额。但是,对于社会公益的衡量,不能仅仅用钱的多少来表达。在中国慈善事业最发达地区的香港,当地慈善机构最为提倡的恰是来自普通民众的小额捐款,该地区一项历史悠远的捐款项目,便是号召中学生上街进行“5港币募捐”。活动当天,只要捐款5港币的人士便能获赠一朵纸花或者一枚徽章,只要已捐出5块钱者,义工便不再劝捐。每当有这种活动时,但见满街都是佩花人,内地游客初见此景,往往感叹不已。在活动的发起人看来,捐款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需要的是“捐款的文化”。 在历史并不悠久的美国,“捐款文化”的发达在世界上堪称首屈一指。美国公民每年捐出的善款总额,超过本国GDP的1%,从普通打工者到比尔·盖茨,均已养成每年捐出一定数额善款的习惯。而最大宗的慈善捐款也并不来自国家,而完全来自个人,善款的筹集和管理使用主要也依靠民间机构完成。 细翻旧账,每逢中国遭遇大的自然灾害之时,美国政府的捐款总是准时而来,数额一般为10万到30万美金不等,捐款并不因为双方政治或贸易纠纷而中断,体现的是一种“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在今年中国各地的洪灾发生后,6月21日,美国驻华大使雷德代表美国政府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0万美元。中国受灾面积如此之广,这点钱能用来干嘛呢?在捐款仪式上,雷德特地说明:这些钱给灾民用来买急需的日用品。 大约2500年前,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黑龙江省的洪灾发生后,宁安市作了一个小小尝试,通过新浪和搜狐两大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了一个捐款账号。宁安市民政局局长葛贵麟向《时代人物周报》介绍说,自从募捐账号上网后,来自全国的捐款慢慢多了起来,每天都能收到不少100元或者200元的小额捐款,同时,他们的热线每天都接到不少电话,大部分是询问两个“经典”的问题:“账号是真的吗”和“钱能到灾民手中吗”。捐款人的这两个疑问,大致概括了中国普通公民在献出爱心之前的疑虑。在更广泛的和更加具有民间色彩的募捐活动没有产生并发挥作用之前,中国建立“捐款文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李梓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