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报抗战专题专题 > 正文

暗夜中 人心不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9:41 新京报
暗夜中人心不死

1938年7月,一位母亲看着死于日机轰炸下的孩子,母子永别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暗夜中人心不死

国人成为阶下囚任人宰割。1937年8月,日本宪兵在农舍审讯一名男人


暗夜中人心不死

农民远离土地,流离失所。1938年6月,国民政府炸堤之后,农民成群结队流亡


暗夜中人心不死

海外学子匆匆辍学回国。1937年10月,又一批留日学生回到祖国共赴国难


  那天早晨醒来,人们发现:城门洞开,守城的中国士兵不见了,大街小巷插满了刺眼的日本国旗。

  1937年7月29日,北平,西方作家笔下的“东方的佛罗伦萨”,遁入暗夜。

  从这一日起,世居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无论贫贱还是富贵,都被迫生活在屈辱之下

  他们必须忍受:土褐色的日本坦克和装甲车开过家门,明晃晃的刺刀和街上追撞国人取乐的日军。

  没有了菊花,没有了兔首人身的兔爷,没有果子的香味,没有中秋月饼,日据的第一个中秋节让他们知道:几千年的风俗将被迫改变。

  在北平每一个重要十字路口,他们要对日本哨兵排队鞠躬。

  为了绕开那些岗楼,每次出门,他们必须提前设计好自己的路线。

  传染病是这群亡国奴的禁忌:抓走,集中烧死或活埋,是日军对付感染传染病的中国人的常规办法。

  他们必须见证死亡:即便是难吃的“混合面”,对于贫困市民而言,依然是不可及的奢侈品。

  在每个难挨的夜晚,这个城市都要有300多人在饥饿中死去。

  普通人的命运,被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所瞬间改变,因为———鬼子来了。

  佟麟阁、赵登禹慷慨殉国,将军遗孤或伏居北平颠沛流离,或迫离红门靠变卖家什续日;18岁的年轻农妇张俊凤和14岁的丈夫,逃亡在一个又一个漆黑的夜里,为下一个落脚之点惶恐踌躇;16岁的学生王峻峰和同学放下书本拿起手枪,千名同学战死南苑……

  但就是在这样的暗夜里,他们并没遗忘自己真正的姓名。天空中每一次嗡嗡声,人们都要仰起头:是不是“咱们自己的飞机”飞来了?

  一位西方观察家写道:在“七·七”事变后的那些日子里,北平扮演着她最后的反叛角色,忍辱负重,满怀希望地生存下去,直到希望之神从自身的废墟中创造出新的希望。

  在这样的暗夜里,他们热烈地等待胜利的消息:淞沪会战、台儿庄,……他们甚至把这种热情悄悄地献给关公。

  在这样的暗夜里,他们把最优秀的儿女偷偷送到了自己的后方,可能再也不能相见,但他们相信希望和黎明。

  在这样的暗夜里,伏居北平的朱自清这样写道:“北平的人心是不死的。只要人心不死,最后的胜利终究是咱们的!”

  相关专题:新京报抗战专题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