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专题 > 正文

中国财经报道:郑和下西洋 如今下南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12:34 中国财经报道

  《中国财经报道》7月11日播出节目《郑和下西洋 如今下南洋?》,以下为节目内容。

  自公元1405年开始,中国明朝皇帝朱棣派郑和,另外两万七千人,两百余艘船只,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航程万余里。在中东方向郑和船队最远航行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在非洲方向郑和船队最远航行到莫桑比克的贝拉市,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

  主持人张冬:有人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600年前的今天,郑和开始了他伟大的航行,而600年后的这个7月,准确地说就是从这个月起,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也正式开始生效。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倡导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而当年郑和下西洋去过最多的地方,恰恰也正是今天的东盟10国。郑和下西洋与今天我们提出的东盟合作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与东盟间的种种联系真的只是历史的巧合吗?

  根据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图,从1405年开始,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了今天的越南、斯里兰卡、泰国、印度、伊朗、肯尼亚、沙特阿拉伯等地,仔细对比地图你就会发现,今天的东盟10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不仅被郑和的航线一一串起,而且也是他的船队屡次到访的地方,越南、印尼是他每次出访必经之地,而泰国他们也去过4次。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副秘书长许宁宁:“如果讲打基础的话,那600年前郑和就给我们打了基础,在中国的对外贸易方面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而且下西洋首先进入的区域就是东南亚,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和东南亚有关国家的友好关系,经贸合作,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尽管郑和打通了我国至东南亚各国的航道,但当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却并不是经济。据史料记载: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通西南海道朝贡,宣德化而柔远人 ”。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跃:“郑和下西洋没有太多的经济目的,皇帝给他布置的任务是一个政治任务,就是宣扬国威,因为新皇帝明成祖朱棣,他是靠非法手段上台的,可能周围人不太服,所以他想派郑和组织一个巨大的船队下去,然后宣誓我们国家有多么强大,让大家来纳贡称臣。”

  尽管如此,郑和也提出了:“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的主张。从中人们也能够感觉到郑和对海上贸易的重视。郑和时期,明朝皇帝推行的是“颁赐贸易”。据记载,郑和船队载有瓷器、丝绸、茶叶、金银饰品、书籍等,每到一国,就把这些特产“赐”给当地国王,同时也接受该国所“贡”的象牙、香料、珊瑚、珠宝等特产。

  北京郑和研究会副理事长毛佩琦:“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朝贡贸易的东西,他们带了一些礼物,明成祖和明朝政府要给这些个使节国王要大量的赏赐,如果带了很多,政府要把他们的东西买下来,你还要多,允许你在中国国内出售实际上是一种官方的贸易形式。”

  由于郑和下西洋扫清了当时横行的海盗,明朝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海上贸易得以迅猛发展,据记载,郑和下西洋期间从东南亚输入明朝的货物多达185种。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到过马来半岛,郑和船队到达后,在当地建立“官厂”,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在这里频繁交易,很快马六甲就成为东南亚的一个贸易集散地。郑和船队也曾在占城,也就是今天的越南设立大本营,聘用海外华裔和当地官员帮助实施明朝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计划。虽然明朝实施海禁,但是民间与东南亚的贸易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北京郑和研究会副理事长毛佩琦:“一般人理解的海禁是什么,是禁止私人私自出海到海外贸易,但是并不禁止外国人凭着合法的证件到中国来贸易,那么到中国来贸易,除了跟官方做买卖之外,就是跟民间,所以这些贡使或者商人来到中国,他们有做贸易的这样一个活动内容,和谁做买卖?很多的生意是和民间做的,所以明朝在郑和时期有民间和外边的贸易,郑和以后这种民间在中国本土上和外国的贸易也没有停止。”

  主持人张冬:郑和原名马和,小名三宝,如今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像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都建有“三宝庙”,当地的居民都把三宝当作伟人来供奉,不仅是因为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条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海上通商之路。600年后的今天,更多的东南亚人带着当地的特产沿着郑和当年的路线来到中国,开辟中国市场,同时也有更多的中国商人前往东南亚投资经商。

  2001年的冬天,当中国经过多年的艰苦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贸易合作也在悄悄地进行着。那一年冬天,在第五次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政府和东盟十国达成共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事东盟贸易研究的许宁宁,参与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谈判。谈到历史的发展,许宁宁感慨万千。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副秘书长许宁宁:“郑和下西洋的话,使得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发展进入史无前例的阶段,当时时期,那么六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和东盟的这种关系可以说更加紧密,而且通过自由贸易的形式,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取消了贸易门槛,那么这种密切的经济联系,必然带来密切的经济利益。”

  建立自由贸易区,意味着中国商品出口到东盟10个国家不需要加征关税,而这些国家的商品进口到中国也将是零关税。2003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互取消水果关税,如今像榴莲、芒果之类的泰国水果进口到我国已经是零关税了,同时中国生产的苹果、梨出口到东盟国家也都不用缴关税。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副秘书长许宁宁:“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条件。对中国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为他没有关税,对方不收关税了。对于我们降低生产成本,用来自东南亚的原材料进行加工的产品,生产的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今,东盟已经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2004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05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5%。从今年7月份开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协定正式启动,贸易区内的7000多种商品将减低关税,这标志着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掀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副秘书长许宁宁:“东盟看出这个中国市场开放以后,给他带来了机遇,所以他们提出的话,随中国繁荣而繁荣,近水楼台先得月,赶搭中国顺风车,这一系列的规划都是他们国家领导人提出来,像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

  目前,我国从东盟进口的主要商品有电子产品、原油、液化石油气、植物油等;对东盟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成品油和粮食。而这仅仅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的开始。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副秘书长许宁宁:“东南亚的在华投资主要是华商,同样的华商也愿意经销中国的产品,不仅在他们当地消费,而且把中国的产品给销售到更广泛的国际市场,因为很多华商他懂双语,他熟悉国际市场的渠道。”

  根据贸易协定目标,到2010年,我国与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6个东盟成员之间的大部分产品关税都将取消,建成自由贸易区;而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4个东盟成员将在2015年与我国实现自由贸易。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副秘书长许宁宁:“我相信随着这种商品的自由化,便利化,那么也会带来人员往来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好比说的话,就是免签证,相互之间到东南亚国家,中国人更多的到东南亚旅游,包括办公务都比较方便。”

    主持人张冬: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恐怕想象不到,今天我们和东盟的经济合作会有这样的飞跃。要知道,中国与东盟建立起来的自由贸易区,将是全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是一个拥有18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而面对即将降低和拆除的贸易门槛,许多企业早已嗅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那么这商机到底能有多大?稍后,我们再来看看,东盟有多少项目值得我们投资!

  在北京东四环,有一家家具店格外引人注目。走进这个家具店,感觉像是走进了东南亚的某个地方,棕色的藤椅,木质的大碗,许多家具和装饰品都是东南亚风格。史晓燕是这家家具公司的董事长,她告诉记者,公司原来主要进口的都是欧洲风格的家具,从1996年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做起了东南亚的家具生意。

  北京伊力诺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晓燕:“因为它都是用海草编的,用麻绳编的,那我自己也个人喜欢,我就上那一带找,我来,我看上了,我就买,买的当中,我就不停地往中国运。”

  史晓燕称自己是一个国际买手,别人去泰国、菲律宾都是为了观赏风光,可她到那里就是专门留意当地的家具和家居饰品,然后把这些东西带回国内。为了买到正宗的商品,她甚至到泰国的一些小村庄淘宝。

  北京伊力诺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晓燕:“因为我开始也不知道,我就试,试的当中就发现消费者怎么那么喜欢,那就越这样增加了我的信心就去找,找的时候其实非常危险,我去过很多展,就我一个中国人,你比如说喜布,没有人去那种地方,连出租车都没有。”

  记者问:“那你怎么就敢去呢?”

    史晓燕:“我就是觉得我个人也喜欢,我看到了商机。”

  得知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正式启动,史晓燕非常高兴,她告诉我们从今年东南亚家具就已经是零关税进口了,这一次一些家居饰品再降低关税,将会吸引更多的中国消费者。

  北京伊力诺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晓燕:“我觉得这太好了,因为我觉得这主要是对消费者也是一个好消息,我现在被关税,被它的运费,关税把我吓住了,我就不敢买,但是他们做的东西实话实说,真的比中国做得细,做的手工,就是说你买它的东西很少说一打开货柜是坏东西,基本上都是高水准。”

  史晓燕有一个计划,就是借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东风,加大东南亚家具的进口,她打算再在北京开一家更大的家居商店,把更多的东南亚家具带进中国市场。

  史晓燕把东盟的商品引进来,青岛啤酒则是把品牌带出去。7月4日上午,青岛啤酒公司与泰国方面在青岛签署协议,青岛啤酒出资30%,泰方出资70%,合资成立青岛啤酒(泰国)营销公司,负责青岛啤酒在泰国的定牌生产,并开拓高端啤酒市场。

  泰国副总理披匿·乍禄颂挽:“青岛啤酒是世界知名品牌,在泰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我们非常欢迎青岛啤酒来泰国安家落户。”

  泰国年均气温29度,年人均啤酒消费量超过90升,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其长期实行的高关税政策,却使得包括青岛啤酒在内的众多国际啤酒品牌望而却步。为了突破关税壁垒,青岛啤酒这次也是第一次在海外尝试通过当地啤酒厂输出品牌、技术及标准,开展定牌生产。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经理汪治国:“啤酒厂的投资都比较大,投资大,风险也大,但定牌生产的模式的话,可以避免投资上的风险,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需要多少我就可以生产多少,这样可以避免这方面的风险。”

  汪治国告诉记者,目前不仅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许多东南亚国家,都对啤酒实行高关税政策。而在东盟国家之间,却有互惠关税的双边或多边协议。现在青岛啤酒在泰国定牌生产,不仅可以供应当地市场,还能十分方便地出口到东盟其它国家。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金志国:“在新的时期,我们采用这种新的商业模式来运作,会使青岛啤酒在东南亚市场有一个良好的表现。”

  然而就在一些企业积极利用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平台,寻找投资项目的同时,我国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不了解。东盟商务理事会不久前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令人感到惊讶。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副秘书长许宁宁:“我们问什么叫“10+1”,就是东盟加中国,简称10+1,那么有的给我们填表回答的话是中国跟东盟合作的十条经验加一条教训。有的说东盟,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间,回答的是,中国东部城市的联盟。”

  许宁宁建议,在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频频发生之际,中国企业可以尝试与东盟的有关商会接触,只有视野放得更开,机会才会更多。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副秘书长许宁宁:“就跟当初郑和下西洋一样的,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的发展,政治关系的发展,那么建议中国企业再下南洋到东南亚去,扩大发展跟他们的商贸关系。”

    主持人张冬:中国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互通有无,大家的日子自然会越过越好。纪念历史,往往是为了更好的未来。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成祖提出与各国的交往原则是“怀柔远人”,“厚往薄来”,如今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遵循的原则也是“睦邻友好,互惠互利”,共同点都是友好,双赢。

  主编:李 洋

  记者:李曼为 付 丹 薛宝海

  《中国财经报道》播出时间:

  周一至周四:22:05——22:25(首播)

  周五: 23:15——23:35 (首播)

  周一至周五:09:38——09:58(重播)

  相关专题:央视《中国财经报道》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