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中国经济时报:敦刻尔克精神下的英国国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11:17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赵刚

  我对英国知之甚少,对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民性格更是孤陋寡闻。惟一知晓的便是英国著名作家兼宫廷御医约翰&#8226阿布斯诺特John Arbuthnot1712年所写的一本讽刺小说《约翰牛的生平》The History of John Bull。在这本书中,阿布斯诺特将英吉利民族人格化为一个叫做“约翰牛”的人物。

  事实上,英国人的性格远比阿布斯诺特刻画的要复杂得多。在最近发生的伦敦连环爆炸的恐怖袭击中,伦敦人不仅让全世界看到了“约翰牛”一往无前的牛劲,而且也让世人体验到了坚韧果敢的“敦刻尔克”的民族精神。

  格林威治时间2005年7月7日8:51,伦敦利物浦大街和艾尔德盖特东站的地铁列车上,恐怖分子引爆了连环爆炸的第一枚炸弹。五分钟之后,在国王十字车站和拉塞尔车站之间的地铁列车上又传来一声的巨响。紧接着,在埃奇维尔路车站,在拉塞尔广场附近的塔维斯托克,在伦敦的其他角落接二连三地发出令人心悸的爆炸声。强烈的爆炸,弥漫的浓烟,流淌的鲜血,死伤的无辜,逃生的人群……霎时间伦敦城仿佛陷入万劫不复的灾难。

  但是,从第一声爆炸过后,伦敦就像一部构造精密的机器开始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

  半小时之后,伦敦的紧急救援服务队伍迅速奔赴现场,受伤的人们躺在车厢中接受医护人员的救治,随即100多名伤员被送到英国皇家伦敦医院进行抢救。

  一小时之后,伦敦警方通过电视直播告示公众:“待在原地,不要走动!”同时关闭了市内全部地铁交通网。通往伦敦市区的各主要道路上出现了由政府部门树立的警告标志:“避开伦敦”、“本区域关闭”、“收听电台广播”。旋即,询问伤亡情况的热线电话开通,公众可以通过热线服务查询自己的亲朋好友是否在伤亡名单中。伦敦街头,不少志愿者帮助袭击中的伤者离开现场,很多人纷纷把手机借给陌生人,让他们向亲友们报告平安。

  两小时之后,英国内政大臣克拉克在唐宁街宣布“可怕的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三小时之后,正在格伦伊尔斯出席八国峰会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发表声明:“伦敦发生了一系列恐怖袭击,这是精心设计的,而且特别选择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开幕之际发动袭击。”他还说,自己将在数小时内返回伦敦,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将在他缺席的情况下继续举行。与此同时,参加救治的各医院的发言人发布消息说,从各种伤情看,还没有发现过去没有见过的奇怪症状,从而排除了伦敦遭“脏弹”等非常规武器袭击的可能性,稳定了伦敦市民紧张不安的情绪。

  四小时之后,当首相布莱尔还在返回伦敦的途中时,英国议会下议院已经召开了特别会议,平时剑拔弩张的朝野两党此刻同仇敌忾,就伦敦爆炸事件形成一致看法,要求广大民众做好伦敦再次发生爆炸的心理准备,并告诉人民不必紧张,警方一定会查出凶手。

  20小时之后,格林威治时间7月8日5:30,伦敦地铁系统继续与以前一样开始运营,只是由于袭击事件导致伦敦地铁12条运行路线中的两条全线关闭,造成了一些列车晚点。在地面上,伦敦巴士线路也恢复了运营,但行车路线全部避开了昨天遭袭的地区。

  24小时之后,伦敦市民已经重新返回工作岗位,繁忙的股票交易市场也营业开盘。欧洲股市继前天重挫后,早盘全面回弹。伦敦金融时报指数闭市时甚至超越爆炸前的指数,上扬了1.4%,只差5点就创下三年以来的新高。

  ……

  在发生恐怖爆炸案后的短短24小时之内,伦敦向全世界展现出这个城市的从容不迫,用自己的生活细节显示了在突发的危机面前,政府各部门有条不紊的反恐应急对策;救护人员训练有素的救助措施;社会公众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伦敦人民也用自己的坚定与自信回击了恐怖分子的幸灾乐祸,表现了民族尊严和不可战胜的气概。

  美联社为此发出这样的感慨:尽管7月7日的恐怖袭击给伦敦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和严重的人员伤亡,但伦敦人立即发扬出了自己前辈在二战期间面对纳粹德国轰炸机群时所表现出的优良传统——坚韧,用静默来蔑视外界威胁。一位正在伦敦旅游的挪威游客也感叹道:“我不敢相信街上的气氛竟然会如此平静,人们都没有惊慌,只是在静静地走路。我感觉不到他们为袭击事件所震惊,他们都在继续自己的工作。”

  对于灾难和逆境,英国民众所表现出的镇定从容与泰然自若,是从何而来的呢?

  有人说,英国人的这种性格是来自他们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无论是面对岛国四周怒海飓风或数周风平浪静等待起航的水手;还是听命于无法预报天气、立足于荒凉土地的农民;无论是面对北方惊涛骇浪、浓雾弥漫的海上渔民;还是身处渺无人烟荒野中孤独的牧羊人和狩猎者,这些盎格鲁·撒克逊人必须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中学会忍耐、克制、勇敢,机智、以及一如既往。但这并不是惟一的,世界上也有许多环境恶劣的国家,但它们的国民并不具有英国人的这种美德。

  英国作家路易吉·巴尔奇尼曾说:英国所接受的价值观念“不但是一种新教徒和虔诚的英国中产阶级的苛刻习俗,而是一种(与宗教习俗紧密相关的)由世俗的需要所加强的习俗”。“宗教常常是一个民族天性的准则化和神圣化”。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是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宗教是构成其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宗教一直居于上层建筑的顶端,对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哲学、政治、法律、伦理、文学艺术……都被宗教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宗教的教义、信条、道德规范更是深入善男信女的心灵,成为指导其生活与行为的一种准则。

  西方著名的思想家马科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曾论述:任何一种社会追求,不是社会每个个体追求的简单迭加,而是该社会文化产生的精神追求的体现,如果这种追求同时与历史进程并行不悖,那么它必然会取得应有的历史地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定的宗教思想对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促进与推动作用。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背后,基督教的新教伦理不但创造了一套比较严格的政治、经济体系,而且也创造了一套相当完善的科学技术体系,从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发达的生产力,也正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和形成了英国的国民素质和文化精神。

  故此,储安平曾如是说:“英人虽在雨中,亦不显狼狈的样子。故英人虽在血中仍能不失为一个英雄”。

  (“敦刻尔克精神”(Dunkirk spirit)是指1940年德军将英法士兵围困在敦刻尔克。英国动员了千余艘包括游艇、渔船、拖船在内的大小船只,冒着德军的炮火将34万名英法士兵成功撤回英国。在千余只闻讯赶来的营救船只中,有三分之一是泰晤士河上的小舢板。9天之内英军伤亡达6.8万。丘吉尔把这一惨烈的壮举称为“小船掀大浪”,它成为鼓舞英国人民永不言败的“敦刻尔克精神”。)

  推荐:伦敦遭遇恐怖袭击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