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门票保护不了北大清华的安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10:58 新京报 | |||||||||
许多孩子的父母,都把暑假带孩子到清华园或者未名湖畔称作“朝圣之旅”,因为这两所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是许多家庭心目中的学术殿堂,寄托了他们对于下一代的期待。但是这几年夏天,许多孩子的“朝圣”过程,都遭遇了门票的困惑。日前,有媒体报道说,团体进校参观,北大和清华都要收取门票钱了。 清华、北大这些著名高校收入校参观费的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提起了,之所以每
这个理想就是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公正的竞争环境、优秀的人才培养体制和开放的教育氛围。进校参观收费,给这个理想抹上了一层阴影。 其实,参观两所名校是否该收费并非真问题,真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对待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众所周知,高等院校并非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私产,而是典型的公共场所。在这个场所中的各个科研院所和校园设施,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资源。这些公共资源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公众利益服务。我们可以在保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来衡量如何保护清华、北大的公共资源,但恐怕不能以门票作为这些资源的准入门槛。 其次,与故宫、颐和园这些被批准收门票的旅游场所不同的是,清华和北大并非赢利性的旅游场所,其门票收入从制度上说,也不能称为合理收入。如果收门票,不但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许可,还要向税务等部门承担相应的营业税等责任。这就容易使学校的性质在老百姓心目中发生偏移。其实作为公共资源,两校每年有来自国家的大量拨款,有取自学生的学杂费,其中的一部分本来就是用于校园的维护和秩序的管理。 换位思考一下,我们也应当想到,如何保护公共场所的特定价值,比如维持清华、北大校园的科研和教学秩序,也不是简单地通过收费就能够解决的。在此事曝光之后,许多学者在媒体发表看法,认为可以安排参观时间,分批次进行,或者发放参观券等,都不失为有益的建议。如果说收费就可以解决秩序问题,那么门票岂不是成了管理的万能灵药了? 比起去年两所高校对参观者的收费新闻,今年媒体报道说,两所高校对社会参观者并不收费,而只对团体参观者收费,主要用途是安排讲解和导游等。这种变化应该算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没有能够从商业的困惑中彻底跳出来。其实在市场化的今天,作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大学圣殿,清华和北大的“圣”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圣”在能够有水平令人信服地处理包括本校在内的令社会困惑的是非问题。如果把校园的环境维护,简单地和入校收费门槛挂钩,那么这种处理方法非但不“圣”,还可能有点“俗”。 大学的作用,不仅在于培养人才,更在于开放的示范教育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在全球范围内,很少出现进入高校参观收费的情况。例如在美国,各个高校不但都是开放的,而且每年各校都会安排专门的时间,邀请中学生到校园中参观。参观活动包括向孩子们讲解校史,而且对外开放引以为豪的著名系所和实验室。美国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开放高校给孩子们,不但有助于增强学校对于未来生源的向心力,而且能够发挥高等教育的理想主义示范作用。其实,这些本来就是高等院校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个责任从来就没有变化过。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