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燕赵都市报:“麦莎”预报不准留下的教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2:33 燕赵都市报

  作者:马龙生

  9日7时,“麦莎”移出北京,北京市防汛指挥部向各区县下发解除防汛戒备状态的通知。而围绕“麦莎”缘何比预报晚到十几个小时、且并未成灾的疑问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对此,市气象台台长郭虎坦言,缺乏台风预报经验是预报不准的原因之一。(本报昨日15版)

  北京是个内陆城市,台风袭击本来就少,检验预报能力的机会自然也少。我们相信郭虎是坦诚的,相信他们为这次的台风预报尽了最大努力。

  然而,另外一个现实同样不容忽视,京郊4万人待命转移,1000辆公交救援客车紧急待命,调整成立72个防汛指挥部,全市动员防汛抢险队伍30万人……但是,所有这一切,在失准的灾害预报面前,全部成了“无用功”。有媒体评论认为,在气象预报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的情况下,启动气象灾害应急机制时,政府把问题估计更严重些、准备更充分些、预案制订更完备些,是一种必须的“矫枉过正”。从对人民生命安全负责的角度说,这样的观点当然正确。但是,如果从政府综合执政能力的角度来考量,“矫枉过正”并不应该是一种科学选择。如果总是试图以“矫枉过正”来保障另一意义上的“中心工作”,久而久之难免滑入“以错误的做法来纠正错误”的怪圈之中。

  气象预报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预报不准,则与气象科技水平直接相关。那么,既然我们可以在防灾工作中不惜“矫枉过正”,为什么不能在气象科技上投入更多资源,在大幅提高预报准确性的保障下,减少防灾中的“矫枉过正”,这不是更符合科学精神吗?

  笔者以为,政府重视气象科技,应该体现在充分尊重此项科技规律的前提下,以足够的热情与精力,通过政策、法规的调控作用,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营造科研氛围,建立科研队伍,促进气象科研成果向公共服务能力的转化。此外,气象科技不应该神秘化,专业人士应通过一定的媒介,多做科普工作,多培养一些气象“发烧友”,有了这样从专业到民间的多重积极性,收获回报只是时间问题。

  几乎与“麦莎”肆虐同时,奥运气象网站在北京开通。三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是8月8号。不难想像,如果我们的气象科技还停留在较低层次,政府不得不以一次次的“矫枉过正”来应对预报不准,那该是一种怎样尴尬的局面。

  推荐:台风麦莎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