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如何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现实解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2:20 潇湘晨报 | |||||||||
作者:晓宇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是记住南京大屠杀。 在已经进行的历史的基础上,中日两国之间,解读68年前的南京大屠杀,是现实处境的折射,这个折射恰恰指向了未来,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但不承认的往往是不能
昨日,“12·1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但在此前的8月2日,日本众议院以多数赞同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一项《时值联合国成立及我国终战、遭原子弹轰炸60周年,发誓要进一步为构筑国际和平做贡献的决议》,将“殖民地统治”、“侵略行为”等字眼一一删除,在历史反省方面再一次倒退。 这两种历史态度对照,正是对南京大屠杀的现实解读。它使我想起了美国当代作家弗朗西斯·福山的话:“究竟历史是经过灾难才有进步,还是历史不过在每回浩劫间欲行又止?” 现代意义上的大屠杀,与之相对应的地理名词,在东方是南京,在西方是奥斯维辛。南京大屠杀首次将“大屠杀”作为一个名词载入了人类的记忆中,见于《纽约时报》1937年12月18日所刊登的记者德丁的报道——《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俘虏全遭杀害;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扩大”》,那时欧洲战事远未全面爆发。南京大屠杀比较于奥斯维辛大屠杀,除了在人道主义上所受的同样的野蛮伤害之外,在历史的层面,犹有不同的意义。奥斯维辛之于犹太民族是被屠杀直至最后的被解放,而南京大屠杀之于中华民族,除了悲惨的被屠杀之外,还有在大屠杀面前激起的更加坚韧与强烈的反抗,并由此而打破一切强加于本民族身上的桎梏,主动地求得自身的解放。 在现代理性的层面,日军想以大屠杀作为征服中国的手段,从肉体上消灭中华民族,从精神上彻底恐吓并压迫中华民族。但在空前的大屠杀面前,中华民族表现出了惊人的承受力与大无畏的不屈精神,历经如此的人间惨剧,中华民族将抵抗进行到底,最后的事实是日本投降。战后,指挥台儿庄战役的李宗仁将军曾说,日本最大的战略失误是想全面“征服中国”——中国不是日本所能够征服的,日本右翼至今无法面对南京大屠杀,无法面对二战的失败,与他们无法面对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岸有关。 日本离不开中国,但日本又始终无法正视中国,这正是日本的短视与悲哀所在。所以日本作出一个“战后60周年决议”,想否认侵略历史抹杀历史罪责,却又无法否定在正义力量面前失败与投降的事实;日本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小泉纯一郎找出的理由却是“只有这样才能反映二战后的政治格局”。还是日本右翼政客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说得实在:美国割掉了日本的睾丸,这不正是二战盟国胜利的格局造成的吗?对历史的割裂与缺少道义产生的极端焦虑的短视,让日本在民族精神与发展战略上取不到像德国一样的包容与融入,他们被自己岛国寡民的狭隘与偏执再一次阉割了。 我想说的是,这仍然是日本的失败,而不是中国的失败,日本右翼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乖谬将让日本愈陷愈深,将路愈走愈窄。去年整个西方包括德国在一起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今年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国际氛围中,日本的尴尬与困窘已显露无疑。 日本以为否认就可以找到不反省的立场,殊不知不反省他们就会没有任何立场;日本以为对抗就能阻挡中国的崛起,殊不知对抗中他们必然失去自身崛起的最根本依据。这是历史的注定,也是他们在过去的所作所为早就为今日规定了的。 日本想冷漠地面对中国,但这同样是对他们自己的冷漠。在日本投降日即将来临之前,我们一再地展示南京大屠杀,一再地记忆南京大屠杀,除了对我们民族自身的警示之外,更要明确地告诉日本——它永远征服不了中国,用南京大屠杀这样惨痛与惨烈的手段都不能,如果日本不能正视南京大屠杀,它自身也就走不出历史的负重。 让我们永远记住南京大屠杀,也让日本不得不面对南京大屠杀。 推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