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杨振宁先生是在说客气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21:18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尤小立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回国定居后,新闻一直不断,继前不久他发表中国传统文化妨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言论,引发国内科学理论界的一番争论后,近日又因为说了句“中国的大学不比美国的差,办得很成功”的话,再次成了争议的焦点。
爱国者有两种,一是爱到深处都是情,一是爱之深而恨之切。杨先生显然是属于前者。如果我们还记得他以前多次说过中国的中学教育“不比美国的差”,现在再听他老人家说中国的大学“办得很成功”,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以往我们有个习惯,喜欢历时性地比较,美其名曰“发展的眼光”。用这种方式看,中国的大学办得当然是“很成功”的。杨先生显然也注意到仅仅这样比较,还不够全面,所以他又表示,目前的清华、北大、复旦等大学与世界一流的大学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杨先生没有意识到,他前后的两个判断其实是矛盾的。 “办得成功”指的是“量”上,当下中国的大学,不仅学校的数量远超过20世纪上半期,各所学校的在校生人数也大大超过了以往。这是所谓以量取胜。但他所说的“差距”则肯定是在“质”上。国内这么多的物理学上的博导、教授,能受杨先生青眼相待的能有几位?一所大学如果仅有“量”的优势,而无“质”的提升,这所大学还能不能算“成功”? 重“量”不重“质”是当今中国大学教育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偏差。然而,在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大学领导者制定的评价标准中,重“量”轻“质”的倾向仍相当明显。“量化”管理的弊端日益凸现,然而“量化”不仅在教师职称晋升中,在各类教育考核和评比中,都还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需要的不是侈谈“成功”,而是要学会切实地反省。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大学本科教育是“普及教育”,好像普及教育就是“放羊”,拿文凭。所以,教师在机械性地讲授中浪费精力,学生在茫然中不知所措,属于正常。管理者只关心不要出事就算完成任务。殊不知本科教育从精神层面上看,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而从学术的层面上说,也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前不久,国际知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直言抨击中国的学术腐败,他指出,以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丘先生在另一个场合,还指出过中国学生创造力的缺乏。难道丘先生的话不值得我们反省吗? 杨振宁先生是西南联大出身的学者。在烽火连三月的抗战中,西南联大仍旧人才辈出,的确值得研究。但从以往杨先生的回忆,不难看出,他对于那时节的学术氛围是倍加珍惜和赞许的。可是,也许杨先生没有注意到,现在的大学,学术生态差,是所有为学之士所共感的。官场习气,官场作风,直接危害的实际上是正常的学风的生成。我们究竟是要办大学,做学问,还是要延伸官场?怎样通过深化改革,扭转这种局面,不也需要我们深思和反省吗? 自信源于成功,反省导向成功。在没有成功之前谈“成功”,真的不如静下心来,洗心革面,好好反省一下。 (作者系苏州大学副教授)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