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燕赵都市报:以“民调”为镜检验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11:08 燕赵都市报

  作者:李记

  在极具权威性的国务院研究机构做出“医改基本不成功”的结论之后,医改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走向,成了这个夏天方方面面议论和关注的热点。现在,《中国青年报》又抛出一个该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民调数据,称九成公众不满意10年来医疗体制变化(本报今日9版)。从权威定论到公开议论再到相关民调的佐证,医改评判形式的这一演变过程,不免让人有
一种明显的顺序颠倒之感。

  《中国青年报》是用这样的话引出民调数据的:当我们回顾20年来尤其是近10年的医疗改革时,可以抛开各种争论,回到一个简单的出发点:公众满意吗?他们对医疗体制改革后的变化感受如何?这可谓一语中的。医改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各项改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还不是要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那么,对于某一项改革而言,公众是否满意;对于某一项决策而言,公众是否支持,天然地应该成为最原始的评判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基本要求,已经将民意上升到改革和发展重要指引的地位。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和相关官员,也越来越重视做好民心、民情、民意这篇宝贵文章。但是,对民意的尊重和运用,也要讲求智慧和科学。以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民意搜集方法,虽然不乏行之有效的一面,但由于受到接触群众的范围、调查对象的顾虑、甚至一些人为阻碍因素的影响,其全面性和真实性都难免受到一定制约。而在科学设计和权威调查基础上产生的民调结果,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一个喜人的现象是,民调作为一种比较科学、比较全面的民意观察方式,正在逐渐被一些政府部门尝试和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要通过民调充分发挥民意的社会发展重要指引作用,尚需做好很多的工作。政府、社会和民众对民调在观念上的重视,政府性的、专业性的各类民调机构的合理产生和成长,各类民调的运作机制规范,都不可或缺。

  不难想像,在十多二十年漫长的医疗改革实践之中,如果有相关的权威性机构,时不时地公布一次有关医改的阶段性民调结果,如果早有一个权威性的民调机构敢于公开宣布,“九成公众对医疗体制变化不满意”,那么,今天,有关医改的结论就绝不会是“基本不成功”。更重要的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就会少受若干损失。

  可见,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之中,我们完全可以将民调当作一面民意的镜子,既从这面镜子中得到方向的指引,又从这面镜子中受到监督的压力。

  -雍西武

  相关评论

  从平民角度看十年医改

  对于中国医改,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可能都过于轻率。但可以明确的是,像医疗体制这样普遍涉及民生的改革,其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大多数人受益。《中国青年报》这项共有来自全国733名30岁以上公众参与的调查显示,90.0%的人对10年来医疗体制方面的变化感到不满意。医院越来越多,看病却越来越难---这种"悖论"或许可以解释人们的不满。人们感觉看病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挂号难;另一个更关键、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看病贵,普通人难以承受。

  笔者来自农村,以笔者的观察和切身体验,一般人生病是宁愿去小诊所看的。那里一般不会人满为患,这就免去了漫长等待的难题;医生也是熟人,对病人的病历大多很熟悉,一般也不会出现误诊和错珍的现象;因为是熟人,价格也比较公道,一般小病的医疗费用,普通人还是可以承受的。但小诊所的安全性却很难保证,很多小诊所连基本的"牌照"都没有,也就是政府要坚决取缔的黑诊所。但即使是这样,许多人也愿冒着风险去那里看病。

  而正规性医院就不一样了。在普通老百姓看来,除了挂号难和费用高外,正规性医院不像医院,更像一个政府的办事机构,一个"衙门":脸难看,事难办,病难治。他们除非万不得已---得了很严重的病,不得不去正规医院外,平时是不愿意踏进正规医院的。

  不可否认,在许多人看来,"看病贵"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医院背离了公益性,转而纯粹追求经济利益,用老百姓的话说,"掉进钱眼儿里了"。如报道所言,中共中央、国务院1997年下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也从来没有说要把医疗改成市场,

卫生部的措辞也都是"适应市场经济"。但是,由于政府投入比重逐年下降、卫生部门监管不力、一些医疗机构管理不善造成医药费用快速增长等原因,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正在逐渐淡化。

  在老百姓看来,公立医疗机构在改革的道路上,愈来愈衍变成一个由政府部门和赢利企业杂生出来的复合体---打着公益的旗号,受着政府部门的待遇,摆着"官老爷"的嘴脸;与此同时,它们像赢利企业一样信奉"金钱至上",狠命地抬高公众就医的门槛,从而"榨取"高额"利润"。

  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的淡化和日趋向"复合体"的衍化,受伤害的并不只是患者一方。首先是医护人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昔日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变成今天很多人眼中的"逐利者";二是人们对"逐利者"天然的警惕和不信任,导致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同时,这也导致医护人员为了保护自己,有希望的手术不敢做,各种检查一项不落。医疗费用越来越贵,群众愈发不信任,医患关系更加紧张……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我们的医改在吵闹和喧嚣中再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过去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已经是历史和过去。而九成公众对过去10年医疗改革不满的感受,也许值得我们在探寻医改在未来的走向时去回味,去反思,这也算是一声"警钟"。毕竟,如何在医改中体现以人为本,如何在医改中让每个公众受益,让人能看病、看得起病,这才是医改的终极目的和最终意义。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