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从平民角度看十年医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14:51 燕赵都市报 | |||||||||
作者:李记 对于中国医改,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可能都过于轻率。但可以明确的是,像医疗体制这样普遍涉及民生的改革,其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大多数人受益。《中国青年报》这项共有来自全国733名30岁以上公众参与的调查显示,90.0%的人对10年来医疗体制方面的变化感到不满意。医院越来越多,看病却越来越难---这种"悖论"或许可以解释人们的不满。人们感
笔者来自农村,以笔者的观察和切身体验,一般人生病是宁愿去小诊所看的。那里一般不会人满为患,这就免去了漫长等待的难题;医生也是熟人,对病人的病历大多很熟悉,一般也不会出现误诊和错珍的现象;因为是熟人,价格也比较公道,一般小病的医疗费用,普通人还是可以承受的。但小诊所的安全性却很难保证,很多小诊所连基本的"牌照"都没有,也就是政府要坚决取缔的黑诊所。但即使是这样,许多人也愿冒着风险去那里看病。 而正规性医院就不一样了。在普通老百姓看来,除了挂号难和费用高外,正规性医院不像医院,更像一个政府的办事机构,一个"衙门":脸难看,事难办,病难治。他们除非万不得已---得了很严重的病,不得不去正规医院外,平时是不愿意踏进正规医院的。 不可否认,在许多人看来,"看病贵"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医院背离了公益性,转而纯粹追求经济利益,用老百姓的话说,"掉进钱眼儿里了"。如报道所言,中共中央、国务院1997年下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也从来没有说要把医疗改成市场,卫生部的措辞也都是"适应市场经济"。但是,由于政府投入比重逐年下降、卫生部门监管不力、一些医疗机构管理不善造成医药费用快速增长等原因,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正在逐渐淡化。 在老百姓看来,公立医疗机构在改革的道路上,愈来愈衍变成一个由政府部门和赢利企业杂生出来的复合体---打着公益的旗号,受着政府部门的待遇,摆着"官老爷"的嘴脸;与此同时,它们像赢利企业一样信奉"金钱至上",狠命地抬高公众就医的门槛,从而"榨取"高额"利润"。 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的淡化和日趋向"复合体"的衍化,受伤害的并不只是患者一方。首先是医护人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昔日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变成今天很多人眼中的"逐利者";二是人们对"逐利者"天然的警惕和不信任,导致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同时,这也导致医护人员为了保护自己,有希望的手术不敢做,各种检查一项不落。医疗费用越来越贵,群众愈发不信任,医患关系更加紧张……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我们的医改在吵闹和喧嚣中再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过去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已经是历史和过去。而九成公众对过去10年医疗改革不满的感受,也许值得我们在探寻医改在未来的走向时去回味,去反思,这也算是一声"警钟"。毕竟,如何在医改中体现以人为本,如何在医改中让每个公众受益,让人能看病、看得起病,这才是医改的终极目的和最终意义。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