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地大物博一直在教育我们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11:18 燕赵都市报 | |||||||||
作者:舒圣祥 在描绘伟大祖国时,我们习惯于骄傲地使用“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这样的字眼。中小学教科书上一直是这么写的,老师一直是这么教的,考试卷上也一直是这么填的。最近,在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一次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沈思却提出建议:将“地大物博”请出中小学课本,代之以“地大物不博”(新华社8月25日)。
政协委员的这一建议,马上获得了大家的支持,这说明我们其实早已经对“地大物博”式的虚荣感到了厌倦:“地大物博”除了让嘴皮子偶尔获得快感,我们并未从其中得到任何实惠利益;不仅如此,我们反而时常身受“地大物博”之害———民族自豪感没培养出来,却培养出来了“穷装主义”、“浪费主义”和“啃本主义”。此三大“主义”,正是本文标题所问之答案。 在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的年代,想办法弄出点口号来激发全民热情,那不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进步的需要———正如“人穷志不短”不仅是自我安慰的需要,也是爬起来往前走的需要。“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亦是如此。这种口号式的民族自尊,对于一个百废待兴的社会当然具有价值,可是随着社会的前进,价值变得越来越小,直至今天只给我们剩下了“自欺欺人”。 “油荒”,“电荒”,“水荒”,连民工都开始“荒”,惟独沙尘暴、泥石流、臭水河、石头山、大沙漠越来越多;我国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这算什么“地大物博”,不是“穷装”又能是什么? 明明是“穷装”,可是我们的教育专家却坦然接受了,于是每一个接受完教育从校门走出来的人都接受得坦然:地大物博,家大业大,铆劲儿花也不怕———浪费于是乎始。学校教育教会了我们虚荣和浪费,却从来没教给我们资源危机感,这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急需补上的一课。 尤为重要的是,“地大物博”作为一种财富观,已经渗透到民族肌体里,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创造力和增长力。哲人说,那些土地肥沃国家的人们往往过于娇气、懒惰和懦弱;相比之下,那些生活在荒芜国土上的人们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表现得更为稳健、勤奋和执着。趴在“地大物博”的大蛋糕上暴殄天物,容易让人沉迷于短暂繁荣的迷梦中不思进取。但是吃老本终究是吃不长久的,“啃本主义”最终将葬送一个民族的前途———十六、十七世纪的西班牙就是一个经典案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地大物博”不仅已经不是决定一国财富水平之“福”,反而可能成为落后贫穷之“祸”。 我们低价把资源出口给别人,别人加工成产品之后再高价卖给我们———这样的“出口大国”是不值得雀跃的;别人出资金和技术,我们出土地和资源,绝大部分财富别人拿走,所有的环境污染我们留下———这样的“世界工厂”是不值得吹嘘的。 世界早已告别了用战争掠夺来实现“地大物博”的年代,“地大物博”再也不能换来别人妒羡的目光,我们又何必再孤芳自赏地假煽情呢?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