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我是高校教师我是低收入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16:28 潇湘晨报 | |||||||||
作者:张若渔 坦率地说,高校教师被纳入“高收入个人”行列,我是颇为惊讶的,我不知道有关部门界定“高收入个人”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否具有科学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样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把高校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高收入个人”行列很不妥。
笔者任教于长沙某大学,实事求是地讲,我不认为自己属于“高收入个人”,相反,我倒觉得自己是低收入者。作为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老师,我的收入基本上由四大块组成:职务工资+津贴+课酬+补助。因为刚刚参加工作,所以我的职务工资属于高校最低的一档,只有每月450元;新教师津贴每月补助300元;至于课酬,目前看来,因为我所教授的课程属于学校新上马的专业,第一年和第二年没有专业课程的安排,所以我可能面临两年都无课可上的境地;另外就是补助,虽然项目繁多,但都少得可怜,一般合计不会超过300元。也就是说,如果没什么意外的“惊喜”,我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月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 也许有人会说,你仅仅是个案,不能代表全部。我承认我不能代表全部,但我至少可以代表硕士毕业到高校任教的那部分青年教师。不能否认,这也是一个数量可观的群体,在高校教师中占据相当的比例。 撇开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不谈,那些在高校混迹多年的“老教师”是否一定是“高收入个人”呢?也不见得。其实,高校教师收入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必须具体分析,在我看来,高校教师的收入至少跟以下9个方面有紧密的关系:制度性工资;校内外津贴制度;政府的特别津贴;社会和市场对教研的需求;学科间的差异;教师间的学术地位不同;教师参与市场意识的不同;出国机会有别;权力或灰色收入等等。 事实上,在以上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高校教师的收入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的态势,而且呈现收入上的“马太效应”。如果说高校中真的有“高收入个人”,那就是那些博导们、长江学者们、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们。相比他们,更多的高校教师的收入都很一般,属于中等收入或许更为恰切。有鉴于此,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在此问题上应该慎重行事,给那些高校教师中的穷人一个公道。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