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风窗专题 > 正文

“封口费”的定价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13:58 南风窗

  刘阳

  人们刚刚得知广东兴宁矿难中使123名矿工遭受灭顶之灾的矿井水,至少需要600天才能抽干,被困矿工生还无 望,吉林省舒兰矿务局的丰广煤矿又发生透水事故,16人被困井下。而这一数字与今年此前发生的辽宁孙家湾矿难213人 遇难、新疆阜康矿难83人遇难相比,已算不上触目惊心。

  热衷于年度盘点的媒体,日后检索2005年的关键词时,“矿难”仍然会粗暴地挤进他们的视野。悲哀的是,近年 来“矿难”已经由“关键词”沦为一个“流行词”,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无可奈何中增强。

  与国务院调查组在兴宁设立三处举报点,旨在彻查

矿难背后的渎职失职腐败行为形成对照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河 南省汝州市竟然上演了如下一幕:为隐瞒当地发生矿难的消息,地方政府从农村信用社贷款,先后向赶来采访的记者发放“封 口费”总计30余万元。至于为何这么做,当地官员称“是因为市里有位领导对口管理这家煤矿”。

  有关报道中的一个细节值得关注,据负责“封口”的当地官员介绍,“封口费”的发放有具体的级别标准:1、凡是 自称来自中央级大媒体的每人500~1000元;2、凡是自称来自省内各大媒体的标准是200~500元;3、其他市 级媒体200元;4、跨行业、跨地区媒体每人100元。

  对于个别欠缺职业道德的记者与报道对象之间存在“有偿新闻”的丑恶交易,人们并不陌生,而现在,市场需求竟然 创造、衍生出“有偿无新闻”的新型交易品种。作为一种明显违背党纪国法和社会基本伦理道德的地下交易形式,“有偿无新 闻”的买卖双方不可能在一个公开的市场上进行相互试探、充分议价,然而这一畸形的地下交易形式却最终形成了明确而有效 的价格体系,买卖双方基本认可定价,并据此龌龊地成交。

  供求关系是价格形成的基本要素。中央从以人为本、构建

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重视矿难、接连严厉处理有关事故责 任人的政治气氛,使官员群体对矿难消息格外敏感,并产生了控制消息源的强烈冲动。而在诸多因素制约下,矿难的不发生在 某种程度上需要依靠运气,而矿难的发生频繁到给人以几乎不受控制之感的时候,控制矿难消息的传播途径就成为一项“理性 ”而可能的选择。毕竟,比起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规模,“封口费”的数量要少得多。更何况“封口费”可以由贷款支付,最 终公共财政为个别官员的政治生命买了单。

  而仅仅有供有求,并不必然形成一张能被买卖双方接受的“封口费”定价单。一定是在这种“见光死”的地下交易形 式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条件下,按级别封口的潜规则才有可能最终在市场交易中逐渐形成并被认可。汝州当地官员的话已经 证明了这一规模化市场的存在,该官员称汝州市太穷,与登封、新密二市的煤矿事故所发的红包相比,这不过是小儿科。

  可见,至少在河南省内已经形成了区域性的“有偿无新闻”市场。联想到早在2002年发生的山西繁峙矿难,当地 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为隐瞒死伤人数,用现金和金元宝向新华社等媒体记者行贿成功的事件,人们对于在全国是否存在更大 规模的该类市场不得而知。

  细查汝州这份被披露出来的“封口费”发放标准,有颇多细节值得玩味。首先,由定价单可知,“有偿无新闻”的供 应方包括中央级媒体、省内各大媒体、市级媒体和跨行业、跨地区媒体,并不是说此次交易中上述所有级别的媒体都出席了, 就像商店里某种商品的价签仍在,但售货员却告诉您暂时无货,请下次再来。这至少证明,商店里的确曾经供应过该种商品。

  其次,媒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显然有利于提高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有一家垄断性的机构能够在 全国范围内为买方提供“有偿无新闻”的服务,那么其定价一定是最高的,而且恐怕会高得惊人。值得庆幸的是,这一级别的 价格标准并未出现在汝州的定价单上。

  再者,为什么跨行业、跨地区媒体在交易中被锁定在最低价位?尤其对于跨地区报道的媒体而言,差旅费以及人力成 本的支出可谓最大,价格却仅仅“每人100元”。只有考虑到影响这一地下市场的外部条件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新近颁布 的有关规定对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舆论监督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这无疑让该类服务的供应人在议价过程中处于明显的劣 势,以至于还不如当地的市级媒体。

  据调查,到汝州领取“封口费”的人中,真记者不到1/3,当地官员呼吁:“我们对这些假记者也是恨之入骨,谁 能治治这些假记者呢?”对于一个地下市场而言,显然更难抵御假冒伪劣商品的冲击。而如果仅仅惩治造假者,而不治理形成 这一非法市场的诸般内外因素,其结果只能是促进所谓潜规则的形成,使非法的市场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规范化。

  相关专题:南风窗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