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新华网:捐资助学应不应该要求“报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20:37 新华网

  作者:张麦

  呼吁全社会为贫困大学生捐款,成为今夏关注的焦点。记者近日到重庆探访受助的20名大学新生时发现:有多年接受捐助的学生及家长,根本就不知为他们提供捐助的人是谁;还有捐助企业表示,"受捐助者没有学会感恩";中国青基会负责人也说,"个别受捐助的大学生,不仅没有感谢捐助者的意思,反而觉得应该理直气壮获得。"(8月31日《广州日报》)

  此前,辽宁籍慈善家丛飞十多年拿出300多万元钱物资助贫困儿童,而当他被确诊为胃癌时,某些接受过丛飞捐助的人仍要求他继续捐助。甚至有个大学生说:"你得明白,你给了我钱,可别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你最好给了钱就消失,再也别出现在我的生活里烦我了"!

  当恩人性命难保之际,非但不尽力回报,反倒继续要求,而接受捐助之后反倒辱骂病危恩人,这简直是无耻!由丛飞"好心没好报"的痛心遭遇,再到某些贫困学生受助后的"绝不言谢",折射出了弱势群体中个别人的丑恶心理。但笔者还是以为,丧失良知的受助对象,毕竟是极少数,同时笔者更以为,捐资助学也不必过分强调"报恩"。

  "捐资助学"不仅将使受助贫困生获益,学生学成对社会作出贡献后,整个社会都会获益。从这一角度看,企业和个人捐助贫困学生,其实也是在帮助整个社会和自己。捐助者们不应过分在意"感谢"和"报恩"。何况,当贫困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之后,"感恩意识"自然会随之确立。

  如今,每年都有贫困考生因家庭贫穷被迫放弃大学梦,而有能力捐资助学的企业和个人也很多,因此,现在所需要的,是对捐资助学"加旺火",而不是"泼冷水"。如果我们捏着兜里的钱,顾虑重重,总想得到"报恩",无疑将使慈善之情渐渐冷却,导致捐资助学陷入尴尬和困境。

  秋季高校及中小学开学在即,我们希望听到捐资者宽大为怀的慈善笑声;我们希望在这关键时刻,没有"受助贫困生没有感恩意识"、"好心没有好报"之类的疑虑声,而鼓励全社会有实力的企业及个人,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行列中来,为贫困生的求学之路垫上一块砖。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