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中国经济时报:帮助穷人别践踏他们的自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9:53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高东海

  新学年开学,兰州榆中、西固一些小学给学生们发了彩色和黑白两种不同的课本: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是一种,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用国家免费提供课本的是另一种。这种“区别对待”,在当地引起了质疑。对此,兰州教育局人员解释说,可能是出于节约的考虑;而甘肃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则表示,有可能是基层教育部门出现了失误。(8月31日《新京报》)

  “失误”是肯定的。国家政策对贫困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除贫困学生在校就读的杂费、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为的是帮助他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这是一种善政。同时,为避免“善政”在落实中走样,还规定一个班的学生所选用的教材,其版本、色彩必须是一致的。这就是说,政策制定者出台政策之际,已经考虑到了可能会出现误操作使学生出现两种“身份”的现象。但现在这种失误还是发生了,这说明什么呢?不客气地说,是这些“基层教育部门”根本就缺乏对贫困学生自尊心的尊重。

  不论是政府出台政策,对弱势群体进行帮扶,还是开展爱心活动组织募捐,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共建

和谐社会。但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活动组织者和捐助者,却往往过于重视对自身行为的宣传,而很少或根本就不顾及受助者的心理感受。比如一些捐助活动,非要受助者上台亮相,并在媒体上“立此存照”;甚至为了等领导前来参加仪式,全然不顾受助者站在冷风凄雨里;似乎不如此,爱心活动就不圆满。

  人都是有自尊的,不因贫困和富足而改变,况且,生活的重压,会让人变得更敏感更脆弱,所以,我们真心关爱受助者,不但应帮助他们解决物质上的贫困,还应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我认为,对一些慈善活动、做好事献爱心人进行宣传,这无可厚非,但举行的方式方法,应有周密的考虑和安排。不要一边让人从物质上受益,另一边却从精神上受到伤害。也就是说做好事,还一定要善为。

  有个外国人说,“施恩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保持人的尊严。不能在帮助那些贫穷的人的同时,却践踏了他们的自尊。”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也值得我们仿效。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