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渡河遗址见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11:48 人民政协报-民营周刊

  <标题>=抗日先锋浩气长存

  ——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渡河遗址见闻

  <作者>=本报记者李为民 顾书亮 通讯员田斌

  <正文>=  清涧,地处陕西北部。从清涧县城东行数十公里,便是汹涌澎湃的黄河,隔河相望吕梁山脉尽收眼底。1936年初,毛泽东策马挥师东征抗日时,曾在清涧县的袁家沟村宿营半月。在这期间,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抗日红军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东征宣言》。仅有8万余人的清涧县,2万多人参与和支援了东征战事,是当时陕北抗日根据地有名的模范县。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记者踏上这块红色之地,再次感受了清涧的神奇。青山依旧,屹立在黄河岸边的红军抗日东征遗址和“毛主席东渡纪念碑”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千古伟业和历史巨变。在清涧县委党史办,我们见到黄主任,这位爽快的陕北汉子一口答应陪我们实地走访。  对搜救党史资料十分重视并长期研究的黄主任介绍说,1935年10月,陕北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民族抗战的前哨,国难当头,民族危急,日寇的铁蹄已从东北踏入华北,晋绥告急,平津告急,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日益增高,北上抗日,东进抗日,救国家救民族已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首选任务。  一大早,黄主任带着我们来到闻名遐尔的袁家沟。它的出名,一是伟人在此写就千古诗篇,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张闻天、叶剑英、杨尚昆等抗日先锋军总部的领导人和红一、红十五军团的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等人曾先后住过此地。来村口接迎我们的是该村的白书记。在村委会,白书记骄傲地说起毛主席。我们看到村中间的坡顶上矗立着一长方形石碑,碑文就是渡河抗日前夕毛主席写就的那首光辉词章《沁园春·雪》。老辈人都清楚地记得,毛泽东是1936年2月5日(农历正月十三日)来到袁家沟的。这年袁家沟一带从正月初十开始下雪,时晴时阴,一直下到正月十五晚上,黄土高原纵横沟壑皑皑白雪。毛泽东十分高兴,加之东征抗日战略已定,正月十四这天下午,在窑洞里工作了大半天的毛泽东,放下笔,搓搓手,走出白家大院,伫立崖畔,极目四野,诗人的兴致与灵感陡然迸发,于是写就了大河奔驰、波涛汹涌般的诗篇。  在白书记的引导下,我们来到红军东征抗日的渡河地———辛关,它位于清涧东南方向,地形十分奇特,河底岸边滩地比较平缓,但两岸山势险峻,惟岸边东西各有一个小山口,可退可守可出击。  1936年2月18日,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总部,由袁家沟移至清涧南端无定河出口房儿沟一带。渡河时间统一为20日20时,毛泽东还亲口命令:要以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所戴手表时间为准。20日晚8时,由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和总部直属部队万余红军在北起绥德县沟口、南至延川县延水关近百公里的地段上飞兵渡河。  站在屹立黄河西岸的“毛主席东渡纪念碑”前,记者默然。遗址依旧,斯人已去,追思缅怀,感慨万千。抗战结束已经60年,但是当中国人民正在奋发图强,富民强国奔小康之际,那段历史却给予了我们一种伟大的力量。  清涧人民没有忘记历史,他们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这片经历沧桑巨变的土地上,继续着红红火火的事业。今天,我们看到的清涧,贫穷不再,城乡巨变。资料显示:全县640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三通”,15个乡镇开通了程控电话,农村电话普及率达5.1部/百人。有线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移动通讯用户大量增加,城乡公路总里程达1200公里。昔日毛驴驮水肩扛人拉的饮水窘况已一去不返,一、二期供水工程全面完成,清涧人吃上了“桃花水”,还坐上了四通八达的火车。  “昨天的清涧是抗日战争的前哨和桥头堡,今天的清涧是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陪同我们的黄主任掰着手指如数家珍般地说,目前全县人民正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一红二白(红枣、羊子、洋芋)”三大主导产业。已建成优质红枣基地40万亩,年产量4000万公斤,远销全国50多个城市,并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地区。清涧县被中国农协会首批百家名特产品大会命名为惟一的“中国红枣之乡”。  许多来过清涧的记者可以见证它的变化,感触最深的是,这里的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路越来越宽,楼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忙。憨厚的白书记说,袁家沟是个好地方,共产党建设了好社会,村里路通了、电来了,吃得美、穿得新、住得宽敞、活得潇洒。  的确,当年艰苦的生活,已经远远地离我们而去,但是当年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却始终在人们心里。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