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中华工商时报:教育部门的暧昧伤害教育公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14:48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朱四倍

  在乌鲁木齐市,小学6年级尖子生的家庭电话号码成为公共资源,用非正当手段抢生源成了“正常现象”,好学校越办越好,差学校陷入恶性循环(见《中国青年报》8月29日)可是当记者就这种现象请有关部门的人士谈谈看法,问他们将有何作为,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目前在乌鲁木齐市根本就不存在这种情况。”就笔者的理解,记者笔下的“有关部门”
当指“当地的教育部门”。记者的报道有理有据,可为什么当地的教育部门持如此暧昧的态度呢?暧昧态度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事实上,笔者以为,这种暧昧态度的背后是在纵容有关学校对教育公平的伤害,甚至可以说,这种暧昧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伤害教育公平的帮凶。

  好学校越办越好,差学校陷入恶性循环,是在否定

教育公平,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如果教育主管部门态度暧昧,那么如此恶性循环,何时才是个头呢。教育的公平、社会的公正,在教育主管部门暧昧的态度下变得苍白无力。

  好学校越办越好,差学校陷入恶性循环,是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重要表现。由于历史上政策导向与偏差、重点发展“英才”教育,办了一批重点初中、高中,招生政策、财政支持均向他们倾斜,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多地流向重点学校,进一步拉大了同一层次之间学校的差异,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失衡发展,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差距表现日益严峻等。优势学校的不均衡分布,或者并不相对平衡,造成了学生的不正常流动。有识之士提出改造薄弱学校,发展优势学校,扩大优质教育的服务规模,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在教育主管部门暧昧的态度下,可以想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能实现吗?

  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何以暧昧?在笔者看来,不外乎利益。因为好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都是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主管部门可以得到政绩,好学校可以得到利益,这样教育主管部门的暧昧态度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受到伤害的决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而是整个教育的公平,整个社会的公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教育,一方面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同时,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由于事实上存在的个体才能、禀赋的差异、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对教育公平的关注集中在给所有人公平的发展和竞争的机会,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阶层的教育状况。如果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暧昧的话,教育公平将无从谈起,不但无法实现教育的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更不利于改变不利阶层的社会地位,在伤害受教育者权利的同时,也是对教育机会平等的破坏。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