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监管3000家驻京办 脚踏特别权利引发争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17:58 新周刊 | |||||||||
3000多家各种机构的驻京办为什么容易长成缺乏监管的一朵糜烂之花?为什么从来都拒媒体于千里之外? 文/胡赳赳 王旭华 "驻京办”充分显示了作为派出机构的弹性。其负责人是由当地政府任命的,其产业包
你知道的驻京办往往是一个美食荟萃地,在周末能去大撮一顿,天南地北各处风味都有,这是驻京办对北京饮食文化作出的最大交流和贡献;你知道的驻京办是在返乡票紧张的时候,托关系找到他们肯定能解决;你知道的驻京办是家乡的官办旅行社,有档次的乡党与当地官、商、文化界名流来京“打尖”之处,驻京办包办一切手续与服务;你知道的驻京办,往往会给你留下“在北京很吃得开”、“很有能量”这样的评语,甚至于孩子在京上大学或者就业这类问题也能包办。 在知道的背后,还有诸多的不知道。 驻京办头顶“社会污名” 驻京办本身的透明度不高,基本把媒体采访排斥在外。由于缺乏了解而导致的媒体公关缺失,似乎是最令驻京办痛苦的一笔损失。因为,做公关、拉关系、陪吃陪玩陪住,这些是他们最擅长的“公务”之一。“他们的任务就是接待领导,领导来京安排好。”一位知情人透露说,至于许多人认为驻京办能拉项目、搞批文,这位知情人士的答案是:“很难。”驻京办并不像外界所认为的是“全能”机构,光是应付当地的接待任务,就已经令驻京办应接不暇了,许多驻京办人手并不多。 “在我们眼里,驻京办是个肥缺。”一位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说,“驻京办设在北京,好玩。经常接待的是当地领导干部,有人脉关系。在外面纪律也松,工资也比地方高,放在外面三四年时间,再回来,又有钱又有势。”驻京办主任直接对当地领导负责,也来自于当地政府的任命。甚至一些企业想做政府公关,也迂回到北京引荐,以便结识当地高层。于是,这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兄弟,我在北京有人”。驻京办的光鲜令普通人称羡。而一位怀有理想、想离开驻京办的工作人员便对自己的工作滋生厌烦情绪:“整天就是喝酒、当导游、陪人玩。刚开始还鲜艳,时间长了,觉得人生太过无聊。” 熟悉官场的人都知道,随着领导班子的调整和换届,其驻京办负责人的人选也会调整,一是要用自己信得过的人,二是这个肥缺必须三四年就换一茬,否则“问题就容易暴露出来”。 驻京办脚踏“特别权利” 驻京办,早期是当地政府“进京赶考”的结果,但最后却长成了缺乏监管的一朵糜烂之花。这已经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有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限令”。 3年前,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位北京大爷被某省交通厅的一辆车弄翻在地,还被肇事者一通猛揍。这位“牛气冲天”的肇事者一边打人一边叫嚣:“你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驻京办工作人员。 一位北京记者拨通了广东省湛江市政府驻京联络处的电话,因为记者了解到它有着非凡的魄力:湛江港40周年港庆,该驻京办竟包租一架波音737客机把包括有关领导以及经济界、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专家、学者总计136人的“中央高层代表团”送抵庆典现场,开湛江有史以来对外交流和外事活动之先河;该联络处争取到国家将投资近100亿元的50万吨纸浆项目落户湛江;该联络处主任完成了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驻外机构职能的26万字学术专著《地方驻外办事机构工作概论》。当说明来意时,电话那头竟传来怒吼声:“什么意思?谁说我们这儿搞得挺好?”不由分说,对方就将电话撂下了。 记者曾亲历过一次某市纪委干部到驻京办调查的经历。纪委干部对有人反映驻京办主任不廉洁行为展开调查。调查从查账开始,一边查账,驻京办主任就在一边诉苦。中午,到外边用工作餐,实际上已经端上来了海鲜。 驻京办容易翻船,因为它拥有太多的特别权利。驻京办的不透明性,使它拥有了不同于行政大体制的小体制,而这个小体制游离在大体制的规范之外。 媒体对驻京办的看法,一方面是叫停,一方面是呼吁中央调整政府资源配比。而如何为本地来京公民服务的本位缺失,对驻京办新时期的职能选择发出了挑战。“驻京办无存在的必要”的声音虽然过火,但现在是时候讨论它了。 相关专题: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