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郑州晚报:贫困生都能得贷款的河南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6:45 郑州晚报

  核心提示:8月29日,教育部点名批评八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不力,400多所高校没有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并拟采取强制措施推动。而在此之前,一种在全国具有试点意义的助学贷款新模式,已在河南悄无声息地运行了半年时间,半年时间内新模式累计发放贷款2亿元、让4.2万贫困生受惠,无论从人数还是金额,这一数据都超过以往5年所有商业银行在河南发放贷款的总和。

  经过半年的试运行后,新模式正计划让所有申请贷款的贫困生都能得到贷款,而此计划正和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9月7日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的表示一致: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主要原因是要扩大对高校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覆盖面,所有贫困生都应该按照规定得到助学贷款。

  新模式让4.2万学生受益

  “申请贷款时没报太大希望,因为大一申请过但没批,而这次很快就批下来了。”9月10日,当丁红霞忆起今年4月申请助学贷款的顺利时,仍掩饰不住心中的欣喜。

  丁红霞,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二学生,来自驻马店的她在三年的时间内读完本科并考取研究生,但因家庭贫困,读大学昂贵的费用一直是她心中的重担。“2001年我进大学就开始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填了很多表格后觉得应该批下来,但最终却让我失望了。”丁红霞说,这次她做好再次失望的准备,但却“没想到批的这么快,自己很高兴”。

  和丁红霞一样,河南省在全国率先摸索出的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自今年4月至今,已给4.2万名贫困学生带来福音,而这也是自2003年各商业银行大面积停止助学贷款后,河南省发放的首批国家助学贷款。

  “4月26日我们首批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共计1.9亿元,涉及全省32所高校的40127名贫困生,至今共发放2亿元,资助4.2万名困难学生。”河南省教育厅教育贷款管理中心主任宋振告诉《郑州晚报》记者。

  与此对应的是,从2000年秋季开始的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截至2004年6月底实际发放贷款仅为1.1亿元,资助困难学生3万人,而国家开发银行河南分行在半年内的放贷总量,无论是贷款总额还是贷款人数都远远超过这一数字。

  得到贷款的学生是高兴的,但他们或许并不知道,从贷款难到如今的顺利贷款,根本原因在贷款模式的机制创新,而这就是国家开发银行与河南高校在全国率先摸索出的“河南模式”。

  关键问题“风险金”

  “河南模式”的核心,无疑是河南首创的对风险补偿金的灵活运用,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两个平台和一个代理行”。

  “按国家规定,银行在发放一笔助学贷款后,会有一定比例的返还做为风险补偿金,2004年我们招标时一些商业银行提出的风险金高达30%,且对高校有许多附加条件,招标以流标告终。”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肖新生回忆重新启动国家助学贷款时的情景,“我们在调查研究后,提出从机制上解决问题,将风险金直接与高校管理挂钩,建立对高校助学贷款管理的奖惩机制,并与国家开发银行将风险金比例明确为14%,由财政和高校各负担7%。”

  国家开发银行河南分行副行长谭波用“社会责任”概括开行介入助学贷款的初衷,并强调“河南模式”中的机制创新。开行河南分行负责助学贷款的刘浩处长说,“风险对谁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我们同意用本来做为我们收入的风险金建立对高校的奖惩机制,就是为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从机制上降低金融风险,保证我们的贷款能按期收回。”

  被各方称赞不已的奖惩机制的具体内容是指,每笔贷款到期后,如某高校的贷款违约额低于14%的风险补偿金,差额部分甚至风险金的全部将返还高校做为奖励;如贷款违约额高于14%的风险补偿金数额时,不足部分由高校、开行和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分别按照50%、40%、10%的比例予以承担,以示惩罚。

  “由于开行在河南省只有分行不设分支机构,该模式还建立了以省教贷中心为管理平台、各高校学贷中心为操作平台的管理体系,并确定农业银行为业务代理行,负责办理学生卡以及发放贷款。”宋振介绍“河南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多方满意的新模式

  “刚开始贷不到款,学费交不上,而且买学习资料要花费不小,心理压力就特别大,贷到款后学习没了后顾之忧。”丁红霞这样表达新模式对自己的影响。

  和丁红霞一样,四万两千名学生的心情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新模式让河南省十多万贫困学子重新恢复了对国家助学贷款的信心。而在半年的尝试后,“河南模式”不仅让学生满意,同时满意的还有银行和高校。

  在刘浩看来,“河南模式”让高校从以前的“第三方”转变为“管理者”,高校承担起管理责任,而银行则从机制上给予补偿,“管理的好有奖励、不好则有惩罚,在高校积极性提高后,将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优势和银行对资金的管理优势结合,可以有效降低贷款的回收风险,银行最担心的问题得到解决。”

  “银行放贷积极性提高后,满足了学生对贷款的实际需要,解决了高校久拖不决的学生欠费问题,而风险金的灵活运用是国内助学贷款模式的首次重大突破。”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处处长苏东民介绍“河南模式”给高校带来的变化,“风险由以前的银行承担变为银行、学校共担,我做得好还有奖励,积极性当然提高。”苏东民告诉《郑州晚报》记者,他们已开始考虑是否将贷款的违约率也与院、系或主要责任人挂钩,在校内建立相似的奖惩激励机制。

  从目前的实施效果看,“河南模式”实现了共赢,实现了学生、学校和银行的“三个满意”。“银行放贷风险降低了,积极性自然提高,高校加强贷款管理的主动性也随之上升,而最终可以让更多的贫困生拿到贷款,且由于审批权主要在高校,办理手续更简单。”宋振总结“河南模式”带来的“三个满意”。

  “原来的申请表要填几分,不能复印、不能有一个错字,但这次贷款程序相对简单,不用班长介绍,也不用找老师做担保,贷款的心理压力轻了,并且很快就批了,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名额限制。”丁红霞如此表述新旧模式的不同。

  副厅长怒批部分高校

  学生拿到贷款了,银行发放贷款风险低了,但高校的管理责任却重了,新问题出现——部分高校“惜贷”。

  “发放首批贷款后我们就发现这个问题,虽然四万多学生受益,但发放比例还不到15%,部分高校甚至低于5%,而据统计全国高校贫困生比例为20%,河南省为23%。”肖新生副厅长谈起部分高校“惜贷”时,语气严肃,“原因是现在的助学贷款加大了高校的管理责任,部分高校怕担责任,不敢放开让学生贷款。”

  8月30日,河南省召开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会,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肖新生再次严厉指出,部分高校为降低风险,只将贷款发放对象锁定在欠费学生身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看着那么多困难学生得不到有效资助,竟然熟视无睹,这是什么态度,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肖副厅长批评比例低于10%的高校,‘难道你这个学校都是富家子弟,是贵族学校’、‘全省贫困生分布概率在你们学校不存在’,而对比例低于5%的高校,语气甚为严厉,‘我就不信你那个学校的贫困生只有5%’。”虽过去数日,但宋振对全省所有高校参加的助学贷款会议印象深刻,而做为教育厅教贷中心主任,宋振对领导给予“河南模式”的重视体会最深,“厅领导对这件事是动了感情的。”

  伴随着2005级新生入校,新学年的助学贷款工作已开始启动,为避免再次出现高校“惜贷”现象,肖新生给各高校下达任务:如果上报贷款的学生占在校生比例在15%和20%之间,我认为是正常的;如果低于15%要请你校复核,说明原因;如果低于10%,请你主管校长甚至校长来教育厅汇报情况,看你那个学校怎么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这么好的管理模式来之不易,高校决不能怕增加管理责任,而人为的限制学生贷款。

  对学生的信用监管

  银行、高校的问题解决了,如何加强对学生的信用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成了“河南模式”能否越走越远的关键所在。

  “‘河南模式’的格局是科学合理的,实现了助学贷款的重大突破,但未来发展的关键在学校,因为该还款时学生早已离校,如果对毕业学生的监管能做好,风险自然会降低,模式也会越走越远。”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处处长苏东民谈自己的看法。

  而在开行河南分行的刘浩看来,主要还是加强对学生的信用教育,在你困难时得到国家资助,你就更应该讲信用,按期足额还贷,同时利用信用体系加强监督,“开行是想长期做下去的,如果大家都不按期归还,很容易陷入此前模式的困境,而这将影响此模式的长期运行。”

  如何加强对学生的信用监管、确保贷款按期归还,宋振考虑的更多,“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已全国联网,而我们正在建设的国家助学贷款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年底与人行对接后,每笔贷款都将载入此系统,违约记录将被保留7-10年;同时我们将根据国家规定,对贷款违约的学生进行违约通报,并载入全国大学生学历查询系统;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对学生的信用教育,使他们自觉还款。”

  “获得贷款后我心理压力轻多了,在我最困难时国家帮助我完成了学业,毕业后通过自己的能力,我一定可以按时归还贷款的。”在管理方谈论如何加强监管时,丁红霞这样告诉记者。

  贫困生都能得贷款的尝试

  从今年4月至今,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河南模式”模式之新、效率之高,不得不让人惊讶,更让人吃惊的是,在这一学年中,“河南模式”将覆盖河南省所有高校。

  “由于是首次发放,今年4月我们限定了条件,但这学年国家助学贷款将覆盖全省所有高校,河南也是首个能覆盖所有高校的省份,而‘河南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所有高校所有申请贷款的贫困生都能得到贷款。”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肖新生对河南模式充满期望。

  谭波则表示,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今年计划提供助学贷款9.64亿元,受助学生可达13万人,基本可以满足贫困学生的贷款需求,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上不起学,也是国开行河南分行的愿望。

  从上而下的模式变革,正让更多的贫困学子看到希望。

  “打开通知书看到昂贵的学费时,我和父亲十分为难,但再往后翻,一张宣传单上写着贫困生如何申请绿色通道、如何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一块石头落地了。”来自濮阳黄河滩的祈荣伟是河南工业大学的新生,父亲因生病已失去劳动能力、姐姐读大二的他正期望着“雪中送炭”的国家助学贷款。

  而像丁红霞、祈荣伟一样,河南省4万多名贫困学子正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带来的好处,更多的贫困学子也已看到了近在眼前的希望。(记者 宋振科 文/图)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