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南方都市报:历史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10:34 南方都市报

  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广东,连续走访珠海、中山、佛山、广州、东莞与深圳。这一贯穿珠三角地区的行程,意在为“十一五”规划调研;而各座城市,也期待从中央领导的发言表态中定位方向、寻找机遇。

  在此行的第一站珠海,温家宝强调珠海的生态经济效益,并特别说明“横琴是一块宝地”;在此行的最后一站深圳,总理指出创新是特区的生命线和灵魂,深圳当继续作为改
革开放的窗口和灵魂。今年是经济特区设立25周年,25年的光阴,足以成为一个时代,珠海与深圳,既经历了“特别”的兴奋与努力,也遭遇到如何“特”下去的困惑与思考,如今中央领导为之再度鼓气,亦透出再度的特别寄托,足以构成这两座城市再度敢为人先、建功立业的历史机遇——这样的机遇,有准备者得之,多准备者多得。

  深圳人,民间曾经自发广泛讨论自己的城市是否被“抛弃”;珠海人,亦在本报近期的系列报道中,有隆重热烈的反思。对于前者,深圳官方积极回应;对于后者,珠海市委书记和市长在昨天便有及时的肯定并鼓励继续深入。这种朝野互动、方向一致的危机忧思与图为情绪,情可感而气可用,所谓准备,此为首要。

  不过,历史从不重复,20年前足令经济特区获得种种具体特权特例的背景与环境早已变化:变化之一,是中国入世,龙归大海,举国皆要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经济特区与内地其他城市再无区分;变化之二,香港澳门先后回归,与内地的对接已经全面启动,其经济体制之自由,对外开放之充分,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新时期的最大特区,当初专门安排配对港澳的深圳与珠海,自然也因此渐失其“特”。即便深圳期待深港一体,珠海谋求跨海大桥也望远攀香港,但效力所及,也只能有技术上的获益,固然或能增进城市的发展,但城市的发展,不等于改革上的突破。捕获机遇之准备,不在此处着眼。

  不过,机遇一直存在,因为25年后的今天,有谁敢说中国的改革已经结束,体制的突破不必再试验?温家宝总理在珠海重点强调生态优佳、宜于人居,指出无论长远的产业结构,还是横琴的开发利用,俱要以此为诉求。推而广之,应知中央的循循之导,是希望珠海在科学发展上摸索新知。而如此使命,除生态经济之外,还有广阔有待展现勇气与智慧的破题空间:社会管理、疏导矛盾、优化治安、依法行政、保障人权、治理腐败、培育市民社会、激活民间自治……如此种种,如果真能有雷霆之变,而现焕然新局,自然“软环境”更优,人更宜居,而创业投资的空间也更自由健康。借总理指示之东风,应

和谐社会之大局,珠海有机会请战社会良治之全面试点。

  而温家宝对深圳之努力方向的指示,其实更为清晰——要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制度、对外开放、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和

城市建设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思想还需解放,模式还需创新,改革还需深化,体制制度还需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这显然并非单纯再引进多少外资、再创立多少公司、再增长几个点经济数据的要求。举望中国的发展命题,深圳显然不能再被“经济”二字局限了创新的领域。在中国已经整体腾飞、经济已然无法再“特”的新时期,如果说深圳、珠海等特区还能够成为全国的试验田与新标杆,那只能是民主法治的试验田,只能是公平自由的新标杆。

  智者何必郁郁于曾经丧失多少机会,转型中国,还有许多需要敏锐把握的关键时分将要源源而来;勇者岂能得意于曾经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中国转型,正有许多重点领域的突破等待风云际会的揭榜。历史机遇,也需要竞争,并不与谁有什么天然缘分,它只垂青有准备的城市。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