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潇湘晨报:中秋申遗 一场悲情文化游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17:01 潇湘晨报

  作者:曹保印

  随着中秋节的日益临近,由中国新闻网等联合发起、新浪等国内门户网站加盟的“同一个世界,和一个梦想”——中秋“申遗”全球华人同行网络有奖投票活动,也正慢慢进入高潮。据报道,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球亿万华人共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盛事”,“只有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
,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让所有这些文化标志,都从正被慢慢遗忘的古代中国社会文明的民俗日历中走出来、活起来、美起来,甚至逐渐融入现代社会文明的血液,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水流,自然是一件很民族、很文化、很诗情画意的事。假如真的能做到这些,那么,可以想像,那将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生活画卷:古老的民俗共现代的文明一色,厚重的历史与深刻的现实齐飞。

  然而,在做这个美梦的同时,却不要忘记:历史是一刻不停的逝水,而我们踏进历史的双脚,永远也不可能触及同一朵浪花。以中秋节为例,尽管它饱含着浓浓的中华民族之情,根系着煌煌的中华

传统文化之脉,自古中国农业文明里一步也不曾停歇地、坚韧地向着今天的我们走来,但是,它行走的步履却无可挽回地越来越艰难、越来越缓慢;与此同时,附着在它身上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花瓣,也越来越萎缩、越来越凋零。比如月,如今还有多少人会向它送去深情的一望?哪怕只是轻轻一抬头。而没有了望月情节的中秋节,还是那个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秋节吗?

  因此,做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固然重要,但是,这种文化意义不应局限在恢复过往的历史传统上,而必须放眼于文明日渐日新、日新日盛的历史规律。就中秋“申遗”而言,尽管其背景复杂,比如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自然产生的文化自卫;面对异国“端午祭”“申遗”的文化冲击波被迫采取的文化抵抗等,但考之以我们真正的情状,中秋“申遗”全球华人同行网络有奖投票活动,或许只是一场看似悲情、实则温情的文化游戏。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并没有、也无法原汁原味地让古老的中秋节完全活起来,而只能一如故我地在现代社会的忙碌中,将空中的圆月无奈地摈弃在视野之外。

  这并非现代人的错,而是历史之车轮滚滚前行,运输新文明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运输过程中,一些优秀的、旧有的文明看似消失了,而实际上早已通过心灵的潜流进入了民族的血管。与此同时,新的文明正在崛起,日益成为构筑我们肌体的新材料。在这种时刻,事实上,即便没有深情回望空中的圆月,但我们的心中,早已升起了明月;尽管没有执手相看,但一个电话、一则短信、一封邮件,也早已“天涯共此时”。

  中秋“申遗”,固然寄予着一些人渴望回归传统的美好梦想,但在这个梦想之外,我们还有更为进步的现代文明。所以,当中秋节到来时,深情回望一眼空中的圆月,当然更好;如果条件不允许,在心中念及一下那轮皎洁的明月和明月下的亲情,也可称善。至于轰轰烈烈的“申遗”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游戏,大可以投票我自为之,结果我自淡然一笑,只留一颗善待先民文明的心即可。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