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小康:河南失业大学生状告基层政府带来的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20:00 小康杂志

  特约记者 陈奕君 报道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是许许多多经历了10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一大乐事。而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工作更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对未来理想生活的一种美好祈望。

  但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和各地人才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这一梦想就随着就业时间的延后、就业城市的偏远、岗位或薪水的不理想而渐渐破灭。于是,捧着毕业证书找不到工作就成了他们心中一道最无奈的伤痛。

  姚荷红——这个怀揣大学毕业证书4年都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正是在这种无奈之下,一纸诉状把当地政府告上了法庭。

  事件回放:我的午餐谁埋单?

  1999年,姚荷红接到一纸三门峡市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录取通知书,欢欢喜喜地成了该校一名大学生。2001年7月姚毕业后,持毕业证到三门峡市教育局报到,后人事关系又转至义马市教育体育局。随后,她多次到义马市政府、义马市教育体育局,要求为其分配工作。2004年3月15日,义马市政府以《市长办公会会议纪要》的形式,决定对2001年后的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择优录用。与一些从全国各知名高校毕业的学生相比,实力相差巨大的姚自然不在“择优”之列。

  “做体面工作—拿可观薪水—穿时尚服装—吃精美午餐”这一姚大学时的梦想,转瞬成了空。失望之余,姚以三门峡市教育局、义马市政府、义马市教育体育局不履行法定职责为由,将他们告上了法庭。

  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做好2001年毕业研究生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文件之规定,并轨生和电大普通专科毕业生就业继续坚持不包分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姚的《高考志愿表》“计划形式”栏目中有其本人填写的“并轨”两字,故其应属于并轨生,所以应通过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途径就业。三门峡市教育局、义马市人民政府、义马市教育体育局没有为其安置工作的法定职责。

  7月12日,河南省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了这起大学生诉政府不履行安置职责案,驳回了姚的诉讼请求。

  就业难:责任在谁?

  对于这起案子,司法部门已有定论。不过,若仅根据司法部门的最后判决结果去评判任何一方的完全对与错,似乎都有失偏颇。

  作为这起案件的原告,姚大学毕业后一连4年都找不到工作,在极度的焦虑与渴盼中度日的苦楚是难以用任何语言表达的。当她抱着固有的传统观念认为唯一可以给她安排工作的政府做出了令她意想不到的决定时,那种无助的绝望就变成了愤怒,于是,政府就“责无旁贷”地成了她4年工作无着落的责任承担者。

  姑且不谈姚把政府告上法庭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如果这漫长的4年等待过程中,姚除却求助政府给分配工作这一就业途径外,能根据自身特点从其他途径自主择业,另谋就业渠道,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也许就不会出现为“午餐”无人埋单而使自己陷入窘境的尴尬局面。把当地政府告上法庭,也许是姚和许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姚们”“不知道风向朝哪一个方向吹”迷茫之下的无奈选择。

  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里到底有没有政府的责任?作为这起案件的胜诉者,当地政府的胜诉有着完全正当而充分的理由:有省政府的文件规定,有当事人白纸黑字的书面“凭证”,胜诉似乎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固然,在“市场自行调节”、“按经济规律办事”等条件下,作为“有限政府”而非“全能政府”的当地政府有自己的苦衷:政府部门空缺岗位的僧多粥少、边远山区的人才缺乏、大学毕业生对岗位和薪水的过高期望值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影响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种种原因。而这些问题,都不是靠政府一方所能解决的。

  从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就业难”不是简单的“人多岗少”,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方面是怀揣毕业证书多年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与尴尬,一方面是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对人才的求贤若渴。因而,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政府,有责任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克服市场的局限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为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引导和就业准备。

  基层就业:良性互动是关键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今年7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有关政策意见。这从诸多方面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政策性保障,但怎样使这一政策能真正落实到位,还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用市场经济手段来激励人才到西部县乡基层工作,是各地职能部门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所在。

  要真正把这项政策落实好,让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后无后顾之忧,需要相关各方面共同努力,互相协作。就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涉及了学生、高校及社会三个方面。任何一环脱离,都会给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如果意欲单纯地指望政府提高就业率,而不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学水平的提高,那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

  目前,学生和用人单位是双向选择,国家不包分配,政府只负责

宏观调控,其职能范围比过去缩小了。要想切实提高就业率,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学生、学校、政府三方必须形成互动。一方面,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否则难以在激烈的双向选择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而,只有学有所成,具备真才实学才会被用人单位认可。另一方面,高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师水平的考核等方面要面向社会,面向实际。

  同时,作为政府,应在学生的就业引导,强化就业服务方面多动脑筋,鼓励基层用人单位多吸纳高校毕业生,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注重发挥高校毕业生的特长,根据他们的服务意愿和专业特点,为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创造有利条件,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满腔热忱地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其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并不是中国的“专利”。在俄罗斯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因高校教学质量无保证、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的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一些西方国家的通用做法是,对大学生实行定向委培。大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某项具体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到毕业时就已经是一个熟练工了。在美国,高校都设有专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专门中心。中心知道学生的兴趣,追踪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再根据各人情况将他们推荐给不同的公司。

  西方国家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上,只有政府、毕业生和高校三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才能得到缓和,不再出现大学生因找不到工作而把政府当成被告推上法庭的尴尬局面。也唯有如此,面向基层就业才能成为千千万万个大学生毕业后持续并快乐的选择。-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