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一分钱”根治白色污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18:03 新民周刊

  黄隆滨说,白色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撰稿/黄 祺(记者)

  忽然间,上海街头的一次性饭盒垃圾消失了,它们跑进了回收加工厂,变成了可再生原料。

  每天,全上海市有80万只一次性塑料饭盒被使用后变成垃圾。几年前,上海街头被扔弃的饭盒随处可见,市民几乎见怪不怪。到2000年,白色的饭盒垃圾突然间变少了。

  现在,每天有50万只一次性塑料饭盒被投入到昆山保绿塑料资源再生处理公司的机器里,1吨一次性塑料饭盒经过再生处理,可以生成约0.55吨塑料再生粒子,再生粒子将再次被加工成塑料制品,实现循环利用。

  “我们回收利用的理念就是,一次性塑料饭盒回收利用体系好比是一部车子,车子要运转需要四个轮子:筹集回收资金、建立回收网点和再生处理厂以及再生品市场销售。”保绿公司总经理黄隆滨说,“你瞧,这就是用再生塑料制成的。”他从办公桌的笔筒里抽出一支普通圆珠笔,看起来与普通圆珠笔并无二致。

  黄隆滨介绍,饭盒回收利用形成的产业链如下:回收来的饭盒清洗后加工成再生粒子;清洗饭盒的有机废水接管到污水处理厂,培养微生菌;由塑料饭盒加工而成的再生粒子可以制成各种建材、盘片包装外壳、空调过滤网、鞋底鞋跟等。据黄隆滨介绍,目前这些产品销售形势非常好。如今,保绿公司每天“吞噬”饭盒后吐出3吨再生粒子,即使这样,再生粒子对下游工厂还供不应求。

  对黄隆滨来说,帮他投资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上海前几年正式推行的“一分钱扫白工程”,即市主管部门下达的关于回收一次性塑料饭盒每只定价一分钱的规定。黄隆滨说,别小看这“一分钱”,它却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即建立庞大的回收网点的经费问题。回收渠道畅通了,就使得他们将要建立的塑料资源再生处理企业有了“口粮”,原料供应得到了保证。

  上海市环保部门专门在东区、南区、西区、北区建设了4个集中的一次性塑料饭盒回收中转站,每个中转站下面有5到15个小回收点,形成了强有力的社会回收网络。

  “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黄隆滨与记者谈起他的生意经。他出生在台湾,大学毕业后从事环保工程,重点是整治白色污染,把回收来的一次性塑料饭盒等经过加工处理,变为可利用的再生材料。

  就像珠宝商看到钻石,石油大亨看到油井一样,黄隆滨眼中的垃圾不是臭气熏天的废物,而是可以转变成利润的“宝贝”。但与珠宝商、石油大亨不同的是,黄隆滨从事的循环经济产业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的企业回收加工上海市60%左右的废弃饭盒,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海市的塑料饭盒污染问题。现在,黄隆滨又“盯”上了塑料农膜和塑料袋,但是与饭盒处理的难题一样,塑料袋的处理面临着回收难题。上海的塑料袋生产商规模较小,企业分散,流动性大,如果向厂家收取污染费,执行起来可能比较困难,黄隆滨说,他正等待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让塑料袋的回收渠道畅通。

  “白色污染”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990年4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白色灾害已出现端倪》一文中。从此以后,废弃的各种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不可降解的塑料产品造成的污染引起了人们重视。

  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全国各种形状的快餐餐具的年用量高达200亿只左右,废弃的塑料袋、农膜也是城市垃圾的主要成分之一。

  上海市一分钱政策的成功为治理白色污染提供了借鉴,“经济杠杆”既解决了白色污染,又催生了新的产业。

  但政策并不能彻底解决白色垃圾的问题,再生利用本质上仍然是事后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更高水平的循环经济,要求再造现有经济过程,以实行从“减少废物”到“没有废物”的根本性转变。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需要发展以生物和技术两种新陈代谢或两种封闭循环为内容的循环经济,才能真正达到“从摇篮到摇篮”的境界。-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