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南方日报:如果母亲不死 失学女能得到救助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09:02 南方日报

  作者:迅之

  云南省沾益县盘江乡大兴村的邓欣终于迈进了大学校门,然而,她的脸上没有一丝的喜悦。就在一个月前,邓欣的母亲由于无法承受女儿上大学高额学费的压力,选择了不归之路。后来,邓欣获得了当地民政部门、县乡政府、曲靖市交警支队的近两万元资助——一起极端事件促使当地献出了爱心。面对这一切,邓欣发出的疑问是:“如果妈妈不死,我还能得
到救助吗?”(见今日本报A08版中国新闻)

  几乎无言以对。泪水濡湿了我的眼睛,我想起了诸多因家庭贫困而不得不告别学堂的当年的同学们。小学时,我有一位好伙伴,成绩相当之好,我们常常互相占据班级第一名的位置,可是,后来他初中未毕业便远出打工,仅仅因为家庭的过度贫困,他必须以未及弱冠之身支撑起全家的生计。贫困不知扼杀了多少前进的希望,也不知造就了多少代代传承的穷苦。

  我的那位伙伴和邓欣一样,都备尝了各种不同的艰辛。伙伴被迫放弃了学业,也被迫改变了人生的图景;邓欣如愿进入了高等学府,却付出了亲人远去的代价。该去责备谁呢?

  一个让穷人读不起书的社会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社会,再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再多貌似公正的言词都不过是禁不起打的纸老虎。财政没钱吗?动辄耗巨资办这个颂盛世那个念升平的晚会,动辄今天给城市翻个新明天再建个广场,怎么到了办农村教育的时候就捉襟见肘、左右为难了呢?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显然是导致农村青少年失学或者读书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读书可以免费,如果国家把贫困人口的教育经费负担大部分,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辍学的儿童,又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读书致贫甚至无奈自杀的悲剧呢?

  高等教育在实质上的市场化之后,政府在高等教育入学政策里面出台了一些补救措施,最典型的就是

助学贷款制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的省市不去落实,照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的话说,有两个省市甚至一个也没贷出去,而许多省份的贷款对象基本上也只是重点大学贫困学生。于是,那些考取了一般院校的寒门学子,只好望高校而兴叹,逐梦想以无奈。

  邓欣因为母亲的死去方才引起地方的注意,实在表明如果不是极端之为,她恐怕也只能把梦想留在田野或世间。邓欣的例子并不是孤案,也不是在农村才出现,陕西宝鸡市丁炜2002年考取了著名的

复旦大学,他的父亲就因无法筹集费用而跳楼自尽。复旦的助学贷款发放基本上是有保证的,可还是导致如此。学费杀人,看来就不仅仅是情何以堪了,还有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问题实在太多。因为学费高昂导致的结束生命,与其说自杀,倒不如说是某些政策在杀人。看起来,高收费类的“有为政策”、救助缺失类的“无为政策”,与百姓切身利益已经有了距离,非改进不可了!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