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的《倾城之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10:13 外滩画报 | |||||||||
外滩记者庄清湄刘莉芳/文 由香港话剧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青年话剧团联合演出的话剧《倾城之恋》将于10月18日—22日在上海公演。 这是香港话剧团第三次排演《倾城之恋》,也是制作人李胜英继去年推出《金锁记》后的第二部张氏作品。
三年前,香港话剧团排演的《倾城之恋》中加插了歌唱、BallroomDance、殖民地的末世纪风情等。那 一版本虽然很用心地重现了张爱玲笔下的华丽,却少了张氏特有的苍凉。这从普及的角度说,未尝不是明智之举。三年后的这 一版本,则不仅有动感歌舞,还交错运用文学、音乐、舞蹈、影像,完全打破了剧场规范。在香港从8月20日演至9月13 日,三度加演,是本年度香港最火爆的舞台剧。 《倾城之恋》的导演毛俊辉曾在上海执导过观众们熟悉的《糊涂剧班》、《求证》。剧中白流苏的扮演者苏玉华有“ 最佳白流苏”的赞誉,而范柳原的扮演者则是影帝梁家辉。 将张爱玲的戛然而止大大延伸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而毛俊辉的《倾城之恋》一反以往,他将张爱玲原著的戛然而止大大延伸 。原著的结尾是,白流苏最终成了范柳原名正言顺的妻,但他不再对她说些动人的话,而是说给其他女人听了,因为他把她当 成自家人了。但在话剧中,两人最终被拆散。白流苏回到上海,一直活到今天,甚至见证了新天地的建造,成为一个交融着今 日的世俗和往昔的优雅的老太太。 导演毛俊辉表示,他一直没能找到张爱玲想要表达的生活真谛,但这次他找到了解读张爱玲的最好方法,对结局的改 编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希望能从一个冷静的视角剖析张爱玲作品中的世界,寻找她想要表达的生活真谛。” 或许是现代人的张爱玲情结,话剧的主要创作和演出班底都刻意想在剧中留下张爱玲的影子。编剧喻荣军起初并不喜 欢张爱玲,认为她感性得过于理性,甚至于苛刻。但在读完之后回头打量张爱玲,竟喜欢起她的犀利与凄绝。他希望通过自己 的改编让观众有更大的空间想起张爱玲。 一夜之间,一个城市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范柳原一时的一点真心。话剧保留了原小说的主题,男女主角白流苏和范 柳原之间的爱情角力,费尽心机的周旋算计,只是为完成一把赌注,一个交易,一场平淡无奇的婚姻。 1944年,张爱玲在写成小说《倾城之恋》之后的第二年,亲自把小说改编为四幕八场的话剧,还写了千字感想。 当年12月16日在新光大戏院演出,连演80场,场场爆满,成为上海滩的一时话题。 可惜的是,张爱玲亲手改编的话剧剧本一直没有下落。 三个人的倾城之恋 1944年的白流苏由罗兰扮演,范柳原由舒适扮演,都是一时的红星。张爱玲在排戏时天天在场,她对罗兰非常欣 赏,曾在文章里说:“(罗兰)怯怯的身材,红削的腮颊,眉梢高吊,幽咽的眼,微风振箫样的声音,完全是流苏,使我吃惊 。而且想,当初写倾城之恋,其实还可以写得这样一点的……还可以写得那样一点的……” 2005年的白流苏则由苏玉华扮演,这位香港人眼中最佳白流苏的诠释者,一上场便以一身精致的旗袍装束让上海 媒体惊艳。演出过程中,肢体的表达,声线的运用、舞台的走位都非常到位,把白流苏这个旧上海小家碧玉的细腻敏感刻画得 入木三分。 但由于舞台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限制,话剧对白流苏性格中的敏感和偶尔尖酸表现有余,而自私世故不足。在香港 上演时,甚至有一些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会联想到林黛玉那种出于对爱情的刻意维护而表现出的敏感和尖酸,不仅不让人反感反 而还惹人怜爱。 梁家辉在剧中头发梳得油光光、西装笔挺、一脸坏笑,不折不扣一个玩世不恭的风流富家子弟。但是相比于苏玉华的 专业表演,梁家辉虽然夺过金像和金马的“影帝”桂冠,可演起话剧来显然还是生手。梁家辉声线低沉,讲起话来满含深情蜜 意,适合谈情说爱,却苦了坐在剧场后排的观众的耳朵。 《倾城之恋》是梁家辉继《鬼马鸳鸯》、《烟雨红船》之后出演的第三部舞台部。2000年,梁家辉和刘嘉玲、陈 宝珠一起出演了反映百年粤剧悲欢的《烟雨红船》,在香港连演64场。而毛俊威正是看中梁家辉在《烟雨红船》中的舞台掌 控力和节奏感:“论外形和演技,梁家辉绝对可以把范柳原这个富挑战性的角色演活,加上他善于用眼神和身体语言,他扮演 的范柳原一定会给观众带来新的感觉。”毛俊威对梁家辉信心满满。 剧中刘雅丽扮演的歌者,既起衔接和串场作用,又是张爱玲的影子,更是导演借以表现对张爱玲、张爱玲的爱情观的 理解的一个特殊角色。刘雅丽的表演贯穿全剧,以歌声加强叙述效果。歌词初听起来很拗口,其实大有学问,因为都是出自小 说原文的语言和概念,比如《今天不完美》中的“世上一千年,这里只一天……面前人还算有几分美……面前人,如你要争口 气,你要打不死……”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