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苏中小镇的治污之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12:00 小康杂志 | |||||||||
本刊实习记者 姜业奎 报道 兴化市环保局副局长杨杰跟记者开尚红志的玩笑说,“全国各级乡镇都在精简机构,记者同志,你看他们戴南居然‘顶风作案’,还搞了个环境保护办公室。”40多岁的尚红志的职务是兴化市戴南镇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
从杨杰说话的表情可以看出来,他俩的关系很不错。“自从镇里决心治理环境以来,杨局就很少能回城里的家了,我们现在几乎是天天战斗在一起。”尚的话也可以验证这一判断。 经济强镇的环境难题 提到戴南镇,在兴化市乃至整个泰州市都是赫赫有名的。 从镇政府大院里悬挂的一条横幅就可以看出戴南的实力:“力争产值过百亿,财政收入过四亿”。戴南镇镇长马元连对记者说,“如果达到了这个目标,那我们在苏中苏北就是老大了。”言语之间,不无自豪。 马元连介绍说,戴南有1400多家民营企业,其中有不锈钢企业1000多家,不锈钢小产品产量占全国1/8,并建立了3个大型的原材料市场和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是名副其实的“不锈钢”之乡。 然而,辉煌的经济外表下,却是戴南脆弱的生态环境。不锈钢给戴南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但同时也让戴南背上了沉重的环保压力。 “不锈钢生产过程中有两个工序非常破坏环境。”杨杰介绍说,“一个是加热过程,炉窑排放的烟尘会污染空气;还有一个是酸洗过程,酸性后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 几乎没有节制的乱排乱放很快就严重破坏了水乡戴南的空气和水质。杨杰对记者透露说,由于工业废水中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有些私营企业主为了避免污染,几乎从来不用戴南的自来水,“他们用的水都是从市区买回来的矿泉水。那时兴化或者泰州的市直部门到戴南来检查工作时,都是自带饮用水下来。” 企业主们有钱,可以不在乎买矿泉水的那点钱;下来检查工作的干部难得来戴南一次,只要记得,自带饮用水也不是太难克服的问题;但是生活在戴南的10万百姓中的大多数却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只能忍受污染日益严重的环境。 这样的结果和代价是,戴南的癌症发病率近几年来一直高于邻近的乡镇。马元连也向记者承认,“在兴化肯定是排第一了。” 一边是飞速发展的经济和越来越富的私营企业主;一边却是浑浊的空气、恶臭的水流和直线上升的癌症发病率。老百姓、政府官员、甚至大多数私营企业主都坐不住了。 在镇政府对面经营一家餐馆的茆先生对记者说,“换前两年,你在这住三天,我保你能看到上访的人。” 铁腕下的巧妙整治 2004年,戴南决心再次与环境问题扳扳手腕。 说再次,是因为在这之前的几届班子都有过这个念头,但都没能坚持得下去。这次,戴南选择了从难度比较小的粉尘排放抓起。 “戴南的煤窑有好几百个,经过我们测定,大概有70多个不符合排放标准。”杨杰介绍说,“去年底我们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投入了四五百万,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工业废水的排放处理。 杨杰向记者介绍说,戴南的不锈钢制品企业里,绝大多数是中小规模的,这些企业的工业废水,基本上就选择了直接排放到河流里。“环保局执法力量有限,光戴南就有1000多家企业,我们怎么抓得过来?” 杨杰说,并不是每家企业的老板都这么没有环保意识。事实上,他通过与许多老板的聊天发现,大部分老板根本不想这么做。 “这些老板大多数是本地人,他们排放出去的污水,污染的是自己的家乡,毒害的是自己曾经的邻居。其实大部分人心中还是不安的。”杨杰说,“但由于大家都不处理废水,所以他们总觉得我不排,总有人排,何必吃力不讨好呢,再说,大家都排了,也就法不责众了嘛。” 了解了企业主们的这种心理后,事情就显得好处理多了:只要让绝大多数企业把工业废水处理放到台面上,就能杜绝极少数没有环保意识的企业浑水摸鱼的情况。 戴南选择的方法是,禁止所有的企业自行处理工业废水,所有的废水由镇政府兴建的污水处理厂负责处理。为此,镇里在镇南镇北投资兴建了两个污水处理厂,总投资2000多万元。 “当然,仅仅有两个污水处理厂还不够,各个企业的污水怎么送到污水厂还是个大难题。”杨杰透露说,他们曾经考虑过通过管道,将企业与污水处理厂连接起来,但这样一来工程量巨大,二来,“万一将来管道发生泄漏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考虑到最后,政府决定,让所有的企业把产生工业废水的车间——酸洗车间搬到污水处理厂附近,这样就可以就近收集各个企业的工业废水。” 马元连镇长向记者介绍说,这次环境治理工作,虽然外界一直宣称戴南投入上亿,但实际上政府拿出的资金十分有限:“污水处理厂是我们和上海环保集团合作建设的,采取的是BT形式。政府暂时没有掏一分钱,我们分三年偿还建设费用,这笔钱可以从污水处理厂的收入中收取。至于剩下的8000多万,是各个企业建造新的酸洗车间的费用,这笔钱由企业自己出。” “环境保护虽然是公共产品,但政府没能力也没必要大包大揽。谁污染,谁买单,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马元连说,“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把这些企业主们组织在一起,替他们提供技术和信息方面的支持。” 而杨杰则表示,中国的民营企业主们自觉守法的意识还不强,“光和他们嘴上磨洋工,做宣传作用不是太大,这次如果我们不是强制所有企业搬迁酸洗车间,乱排污水的情况还是很难解决的。” “姚文学们”的困惑 然而,把自己原先的酸洗车间废弃,重新到污水处理厂附近修建一个新的酸洗池,毕竟要投入一笔资金,而且还是完全由自己投资,企业主们真的都会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吗? 周建刚,兴化汇丰金属填料有限公司的老板,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以前厂里的那个酸池,要专门雇一个人看管。光他一个人的工资就要1300多元。现在我在废水处理厂那边买了一间酸洗车间,花了18000元,但我现在把酸洗工作外包给了专门的企业做,一个月要交600元,这样我一年能省下8000元左右,所以这个投资还是很划算的。” 周建刚的企业大概有几十名工人,500万左右的产值,尚红志介绍说,这样的企业在戴南属于比较典型的小型企业。 杨杰向记者介绍说,像周建刚这样的小企业,污水处理量小,如果自己上污水处理设备的话,投资大,技术也跟不上,完全不如这样来得划算。事实上,小企业们普遍对这样的污水处理方式感到满意。 “以前大家都排,我也跟着排,其实想想也蛮缺德的。但是没办法,我一个不排也没用啊。现在只花了2万块钱,但污水能处理得掉,心里觉得踏实了许多。”周说。 然而,周的想法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赞同。 姚文学是兴化新华达的老板,新华达年产值在1亿元左右,已经属于中大型的企业。他厂子需要酸洗的产品多,因此,新建的酸洗车间也大,大概花了他60多万。据姚介绍,如果他自己上污水处理设备的话,大概要150万左右。 虽然省下了90万,但姚仍然对必须把酸洗车间统一搬迁有自己的看法。 “看起来我好像暂时省下了90多万,事实上,长远看来,我并不划算。” 姚对记者说,由于酸洗车间被分割到了污水处理厂附近,他不得不专门买了一辆车,雇一个驾驶员,每天将需要酸洗的材料送到酸洗车间去。“这就是笔不小的开支。” 而更加麻烦的是,与总厂分离的酸洗车间,其处理能力也受到了不小的限制。“比如说,如果在总厂这边,酸洗车间可以共用总厂的锅炉,这样酸的温度就会高,处理速度也就会快,但现在由于被强制搬迁,不可能在那边单独安置一个锅炉。” 姚文学说,这样的结果是,他很难保证按时交货,而在不锈钢生意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的戴南来说,不能按时交货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 “政府要治理环境我很理解,但为什么不让我自己单独在厂里处理污水呢?”姚文学有点困惑地问到。不过,他没有考虑过抵制政府的决定,“我准备减少需要酸洗工序的产品。”这是他应对政府的唯一对策。 杨杰承认,像姚文学这样的企业,确实可以自行处理污水,从长远来说,可能也会更加划算。“但这些大中型企业不搬过去的话,那些根本不想处理污水的小企业就会有理由不搬。这样的话,我们的工作就开展不下去了。” “那姚文学他们其实是在为戴南的环境治理工作做贡献了”,记者问到。 姚文学笑了笑,没有回答。 杨杰和尚红志也没有回答。 也许没有人能作出回答,就像每个政策都要有人作出牺牲一样。-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