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抗战纪念馆:铜墙铁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19:38 楚天广播电台《事事关心》 |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正式投降的签字仪式。中国军民迎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这些日子里,记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中国军队如何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答案只有一个:“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岁月已逝,浩气长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雕塑园,透过群雕,概括而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牺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位于北京西南,卢沟桥畔,宛平城南侧。199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修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当年7月7日奠基,于2000年8月16日落成开园。雕塑园共投资3.15亿元。 冒着初夏的骄阳,我来到雕塑园。雕塑园内绿草如茵,布局开阔而大气。 雕塑园中间是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碑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碑高15米,宽8米,厚6.6米,由巨大的花岗岩和压碎的侵略者战争机器残骸铸铜雕塑组成,象征着正义必胜,一切侵略者必将失败。 中心广场四周,是雕塑群区。 雕塑群区22500平方米,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过程,分为“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正义必胜”四个部分,摆放38尊直径2米、高4.3米的柱形雕塑,青铜铸造,均重6吨。群雕以《国歌》为主题,以中国传统碑林形式布阵,借鉴中国传统雕塑形式创作。青铜柱上近千个人物形象慷慨激昂、浴血奋战,形成一部凝结在青铜中的宏伟史诗,再现出半个多世纪前全体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惨烈悲壮的历史场景。 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仿佛又回到那血与火的峥嵘岁月,这样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场景浮现在我的眼前——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在中华民族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由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云南由抗战大后方变成了抗敌最前线。 1938年,为打破日本对中国全部海岸通道的封锁,云南20万民众开始修筑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于1938年1月开工。来自汉、白、彝、傣、回、景颇、阿昌、德昂、苗、傈僳等10个民族的民工,不分男女老少,纷纷投入到筑路劳动之中。有的祖孙三代都在工地,甚至新婚夫妻、怀孕妇女也参加赶修。 筑路工程异常艰苦。为了保证按期交工,筑路民工们克服了千难万苦。没有水泥,他们自烧石灰、粘土制作,没有火药,就用土法制造,没有压路机,他们造石滚压路面,火药供应不上,就采用两千年前修焚道的火烧法,用柴火烧岩石,激水崩裂。 面对茫茫苍苍、连绵不断的高山大水、悬崖巨石,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各族民工用手锤和钻子,一凿一凿、一锤一锤地开山破石。这是用手指刻出来的公路线。 萧乾先生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说:昆明到畹町,每天10多万人摆开一条950多公里长的“人路”,10种民族一锄一挖、一挑一筐,饥饿、生死都负重在一条路上,其中有两三千人永远做了“路鬼”,只能魂飞亲人的梦中。 经过各民族民工8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修通了滇缅公路。滇缅公路的筑成,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交口称赞,称它是堪与巴拿马运河工程媲美的世界奇迹。 据统计,经滇缅公路先后运入国内的战略物资达49万多吨,汽车一万多辆。大大缓解了中国战时经济困难,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 ——中国抗战全面爆发,消息传到海外,侨胞们义愤填膺。 南洋——中华子孙聚集最多的地方,一位华侨领袖组织当地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支援活动。他就是被毛泽东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陈嘉庚,福建厦门集美镇人,他早年去新加坡经营工商业及橡胶园,成为东南亚有名的橡胶大王,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在会上他大声疾呼:“希望吾侨极力节俭费用,有所积存,尽为汇寄家乡”。 “南侨总会”是南洋800万华侨抗日救亡的最高领导机构,在南洋各地设有分支机构85个。在他的领导下,声势浩大的筹赈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陈嘉庚的企业受到影响,经济上陷入了困境。但他仍然在日寇进逼的危急关头,竭尽全力,为国分忧。在一次华侨募捐会上,他当场认购了10万元的救国公债。面对各界民众他大声疾呼:“我们要把国亡当作家败,所有有良心的中国人都要站起来,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出力。” 抗战期间,南洋华侨每月捐款高达1000万元。据统计,仅1938——1939年,捐款就达国币1.44亿元,占同时期海外华侨捐款总数的70%,抗战开始四年间,捐款达国币四亿多元。 ——在战争最残酷的岁月里,根据地人民在努力生产的同时,更不忘同日本侵略者开展顽强的斗争。广大民兵劳武结合,广泛开展“坚壁清野”,使敌人陷入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的困境。在生产支前的运动中,广大农民组织起民兵队肩挑手推,把粮食和牲畜送往前线,把一车车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阵地。 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把民族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身上,经常以身家性命保护子弟兵,掩护伤员。在日寇对冀中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五一大扫荡”中,敌人为了捕捉隐蔽在深南县王家铺村的八路军人员。抓住了村内27名群众,以杀头相威胁,要他们说出八路军的隐蔽地点。杀了一个不说,杀了两个还不说,一连杀了14个,群众始终只字未吐。在山东沂蒙山区,1941年日寇大“扫荡”时,仅鲁山后、艾山后的5个村庄的群众,就分散掩护了八路军伤病员1300多人。在敌人碉堡林立、频繁扫荡、反复“抉剔”的情况下,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仍然能稳住脚步,扎下根,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说打就打,使敌人的侦袭、“清剿”一次次扑空,关键就在于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2000年8月15日,“巴山鬼才”魏明伦为雕塑园作赋,赋中说: ……三十八尊铜塑,四万万人缩影。抗战历历在目,群英栩栩如生……民族存亡,匹夫有责;国家灾难,妇孺捐躯。中华有大敌当前,延安以大局为重。促两党并肩,轩辕子孙同祭黄帝陵;联亿民携手,女娲后代共补华夏天。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人流汇成汪洋大海,血肉筑成铁壁铜墙…… 抗战纪念碑和雕塑园建成后,与卢沟桥、抗战馆、宛平城遥相呼应,形成目前中国最大的纪念抗日战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入党入队仪式,成人仪式、“醒狮杯”卢沟桥地区越野跑出发仪式,国防教育日活动等。 置身雕塑园中,举目眺望,纪念碑巍然高耸,38尊群雕凝重悲壮,宛平城墙岁月沧桑,凝思遐想,万千感受油然而生。 在雕塑园四周,竖立着一个个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宣传牌,任长霞、牛玉儒、孔繁森、李素丽……宣传牌上,这样一行行鲜红的大字格外醒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历史的回声,这是时代的召唤!(记者 荣江涛)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