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巴金逝世专题 > 正文

巴金:文字书写时代翻译传递思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9:32 新京报

  现代文学伟大传统的承继者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大家

  

巴金:文字书写时代翻译传递思想

  1957年创刊的《收获》杂志,由巴金和靳以主编。

  

巴金:文字书写时代翻译传递思想

  巴金的《家》、《春》、《秋》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巴金:文字书写时代翻译传递思想

  巴金的《随想录》结束了一个迷乱的时代。

  《家》:首座丰碑

  1921年4月17岁的巴金发表了《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这是目前所见巴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自此,巴金开始陆续发表作品。1927年初,他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第一次署名“巴金”,这部小说也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一个标志性作品。《灭亡》的发表使巴金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之后,出现了巴金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从1929年到1937年中,他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底梦》、《萌芽》、《砂斗、《新生》、《死去的太阳》、《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等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的《家》是他创作生涯的第一个丰碑,小说描绘的是封建家庭悲剧以及那里面的殉葬、挣扎与反抗。巴金笔下的人物形象,不仅折射出中国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而且那些含有虚无思想的青少年系列形象的人性描写,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真。

  《寒夜》:艺术重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历了早期的彷徨的巴金开始以激昂的姿态,用手中的笔继续向社会的深度和广度突进。这一阶段的巴金,除了继续长篇小说创作外,也开始在散文和短篇小说上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绩。在此期间,巴金写出了大量作品,其中散文集有《生之忏悔》、《龙·虎·狗》等,短篇小说集有《沉落》等,长篇小说则有“激流三部曲”中的《春》、《秋》以及《火》等。他同时还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做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皆是出自这个时候。长篇小说《寒夜》是最能体现巴金这个时期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巴金在《关于〈寒夜〉》里写道:“《寒夜》是一本悲观、绝望的小说。”正是在这种对生活残酷悲剧的勘探中,《寒夜》超越了作家本人的预期,获得艺术上的重生。

  《随想录》:晚年辉煌

  建国后,巴金主编《收获》杂志,写了《英雄的故事》、《团圆》(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等少量当时盛行的英雄故事的短篇小说。此时他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散文的创作,写出了《慰问信及其他》、《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等数量众多的散文随笔集。在这一阶段,巴金还写了一些时势变换情况下的表态文章,如书评《谈别有用心的〈洼地上的战役〉》、《“鸣”起来吧》、《“独立思考”》、《鲁迅仍然和我们在一起》等。毋庸讳言,即便现在重新阅读这些时文,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巴金的热情。

  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整整7年的时间,巴金写下了40多万字的《随想录》。

  这是一本“说真话”的大书,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自我迷失的创痛和痛定思痛的“忏悔录”。巴金以“讲真话”的勇气和真诚,把自己押上审判台,以笔为刀解剖着自己,也解剖历史,写出了一位五四青年的良知和责任。

  ■评价

  坚持理想不易小说越写越好

  巴金对后来作家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他始终坚持写作理想,追求真善美的东西。这是不容易的,对于许多作家来说,他们的写作理想都是不断变化的,坚持不变很难。

  其次巴金的小说是越写越好的。我很奇怪大多数人没有看出这一点。流行的看法是巴金的《家》写得最好,但就我阅读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的,他的小说很明显是越写越好。他的《秋》就比《家》写得好,而写得最好的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寒夜》。

  叶兆言 作家

  现代文学传统成为历史

  巴金的去世,从某种程度上说,意味着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创的现代文学伟大传统,的确已经成为了“历史”,成为了“传统”,很长一段时间,巴金是我们与这个文学传统一个活生生的联系,现在,巴金的逝世,也意味着我们失去了这样的一个联系。巴金的逝世,宣告的是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给我们提供了真正反思的机会。

  李敬泽 文学评论家

  巴金是第一个启蒙老师

  对我来讲,巴金是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我初一在广东一个偏僻的小县城里读书的时候就开始看他的《新生》和《灭亡》,在他的作品里,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爱。在他的《回想录》中我也看到了他贯穿始终对生命的尊重,他的无政府主义观点虽然理论上是错误的,但是其基本出发点会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就够了。

  袁伟时 中山大学教授

  ■文学作品一览

  长篇小说:《家》(1933年)、《春》(1938年)、《秋》(1940年)、《寒夜》(1947年)等;

  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雾》(1931年)、《雨》(1933年)、《萌芽》(1933年)、《电》(1934年)等;

  短篇小说集:《复仇集》(1931年)、《沉落集》(1936年)、《发的故事》(1936年)、《小人小事》(1945年)、《明珠与玉姬》(1957年)等;

  散文集:《生之忏悔》(1936年)、《废园外》(1942年)、《赞歌集》(1960年)、《爝火集》(1979年)等;

  杂文集:《随想录》(1979年)、《探索集》(1981年)、《真话集》(1982年)、《病中集》(1984年)、《无题集》(1986年)、《再思集》(1995年)。

  高尔基短篇小说翻译“无人能出其右”

  

巴金:文字书写时代翻译传递思想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是与萧珊的合译作品。

  

巴金:文字书写时代翻译传递思想

  巴金翻译的屠格涅夫的《处女地》。

  

巴金:文字书写时代翻译传递思想

  《往事与随想》是巴金未能翻译完的作品。

  巴金在文学翻译上也成就非凡,堪称大家。巴金的译文全集多达10卷,不亚于一般的翻译家且质量上乘。

  巴金通晓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和世界语。18岁时,他翻译了俄罗斯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从此开始了伴随他文学创作的翻译工作。

  1927年,译著《面包略确又名《面包与自由》(克鲁泡特金著)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这本书是他单行出版的第一本译著。巴金崇拜克鲁泡特金,名字中的“金”就是因为喜欢克鲁泡特金的哲学,他曾经说,《面包与自由》是科学的思想与革命的热情的完美组合。

  1932年10月,巴金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和译著《秋天里的春天》出版。1948年9月,巴金译完妃格念尔的回忆录中的第二卷《狱中二十年》,次年2月出版。其实早在1927年,巴金就曾想要把被法国文豪法郎士称为“俄国革命的贞德”的薇拉·妃格念尔所写的《回忆录》译成中文,而《狱中二十年》就是回忆录的第二卷。

  1949年3月,巴金开始译鲁多夫·洛克尔的《六人》,在署名时他用了“巴金试译”四个字。就如他不认为自己是文学家一样,他也不认为自己是翻译家。

  建国后,巴金将翻译的重点落在俄国高尔基、屠格涅夫、赫尔岑等几个著名作家的作品上。1949年底,他相继译完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蒲宁与巴布林》和高尔基的《回忆契诃夫》。在1950年他又翻译了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和《回忆布罗克》。

  在1959年与肖珊合译的《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出版后,巴金的翻译生涯也暂告一段落,但是他并没有将翻译工作停滞。因为“说真话”的骨气,巴金在受迫害最严重的时候,也保持着平静从容的心态。

  “文革”之后,他把翻译《往事与回想》看得很重。他说,赫尔岑是他的老师,其回忆录前半部分揭露了尼古拉一世的反动统治,内容丰富,文笔生动,值得他一边学习一边翻译。1974年,当时已70岁高龄的巴金开始翻译《往事与回想》,1979年该书的第一册终于出版,后来终因年迈有病巴金未能自己完成整部作品的翻译。

  巴金的翻译作品主要以俄罗斯小说、传记和回忆录为主,其中有克鲁泡特金的《我的传记》,赫尔岑的《家庭的戏剧》和《往事与回想》,屠格涅夫的《木木》、《处女地》、《父与子》、《普宁与巴布林》和散文诗,高尔基的《草原故事及其它》和文学回忆录。他译一本书往往根据多种版本,如《父与子》就用了俄文原版、一种德译本和四种英译本。对于巴金翻译功底的评价,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曾经说,巴金的译文既传神又忠于原文,他所译高尔基的短篇小说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评价

  翻译家高莽:

  巴金不仅是大作家,也是大翻译家。他十八岁就根据英译本翻译了俄罗斯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这和他的文学创作生涯是分不开的。翻译可以说是他向这些老师学习的最好的途径,他文学生涯的开始,第一部小说的篇名《灭亡》即取自俄罗斯革命诗人雷列耶夫的诗句,晚年撰写《随想录》也是受到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的启发。

  巴老翻译的是都能打动他的作品,语言很美,往往能表现出原著的韵味,比如屠格涅夫的《木木》、《处女地》、《父与子》、《普宁与巴布林》和散文诗,高尔基的《草原故事及其它》和文学回忆录。他曾说自己特别喜欢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后来也喜欢高尔基与契诃夫,这些作家的思想并不相同,但巴金却从文学的、人道主义的角度找到了共鸣。

  ■翻译作品一览

  克鲁泡特金著《面包略确(1927年)、高尔基《草原故事》(1935年)、普希金《叛逆者之歌》(1938年)、德国斯托洛《迟开的蔷薇》(1942年)、俄国奈米洛夫《哭》(1948年)、俄国屠格涅夫《蒲林和巴布林》(1949年)、高尔基《回忆托尔斯泰》(1950年)、高尔基《回忆屠格涅夫》(1950年)、高尔基《回忆契诃夫》(1951年)、高尔基《回忆布罗克》(1952年)、与夫人合译《屠格涅夫短篇小说集》(1959年)。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姜妍周文瀚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