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天才对世界有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15:35 新民周刊

  钢琴教会了孩子们对世界上美好的东西的尊敬。学钢琴,不是为了一种荣耀,而是为自己创造一种更好的生活。

  撰稿/施雪钧(特约记者)

  戴维·杜巴尔与我对面而坐,我被他那张雕塑般的脸所吸引,线条凝固,目光如炬
,外表冷峻,像中世纪骑士,又像前苏联电影中的“牛虻”。这位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多才多艺的钢琴教授,除了每天“与琴对话”外,还用笔延伸了一个艺术世界。没有哪个作家,比他更能解读金字塔顶端的那些天才钢琴家的精神世界。

  作为钢琴家、作家以及音乐评论家,戴维·杜巴尔在世界上声誉卓著。他所写的《钢琴艺术》、《键盘上的反思》、《梅纽因谈话录》等著作,被翻译成中文、日文、德文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上广为传播;他的DVD《钢琴的黄金时代》,用4种语言发行,他是《纽约时报》和其他许多媒体、特别是重要音乐杂志的音乐评论专栏作家,并出任国际许多重大钢琴比赛的评委。中国的听众,虽然没能在音乐厅里欣赏到戴维·杜巴尔的演奏,但是对他的几本专著,却爱不释手。

  戴维·杜巴尔以钢琴家的职业敏感,采访了霍洛维茨、阿劳、拉扎·贝尔曼、巴杜拉·斯可达、格伦·古尔德、彼德·塞尔金、阿色肯纳吉以及莱昂·佛莱舍等43位当代成功的钢琴家。他告诉读者,这些杰出钢琴家在走向音乐殿堂最高台阶的过程中有无限艰辛。

  10月初,戴维·杜巴尔应邀在“上海音乐学院李斯特国际钢琴大师班”授课并作学术报告,我们在东湖宾馆里作了一次有关艺术与文化的无拘无束的长谈。

  记者:你采访了当代40多位钢琴家,我想你是最了解钢琴家精神世界的人了。

  戴维:非常感谢你的理解。我访问的钢琴家又多了很多。

  记者:你来过中国几次,印象如何?

  戴维:我到过香港、广州。这次来到上海。我看见,中国到处有人在弹钢琴。这样的话,生活才是最好的。

  记者: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在弹钢琴吗?

  戴维:有4000万。

  记者:这个数字也许并不精确,但是钢琴的确正在改变着中国人。你眼中的中国学生是什么样的?

  戴维:我曾经带学生去伟大的钢琴家霍洛维茨家中弹给他听,他对我说,带给我中国学生,他们是最有才华的。

  记者:可是霍洛维茨也曾说过“中国人像猴子,只会模仿”这样并不友好的话。

  戴维:不,一开始可能他不了解中国人,他年纪又非常大,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他可能说过类似这样的话。相信我,他的思想改变了,是中国人改变了他的看法。

  记者:我很想听听你对“上海音乐学院李斯特国际钢琴大师班”的评价。

  戴维:这形式很好。我喜欢很好的听众,也喜欢很好的学生。我看见了年轻钢琴家们对音乐有一种本能的渴求,有对新概念的渴求。大师像一颗星星一样,照亮了他们的迷茫。我相信,听众一样重要。听众希望听到的不光是老师对学生的教导,大师也应该与听众有彻底的思想沟通,因为听众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年轻钢琴家从中自然而然会受到感染,学到东西。

  我讲课时站在听众前直接与他们沟通,我要将每个学生的灵感挖掘出来。我听到了学生们弹的“热情奏鸣曲”、“但丁奏鸣曲”等,有了质的变化。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戴维先生,你改变了我的生命观。作为钢琴家,我很自豪。

  大师班从第一分钟开始,音乐的动感就没有停止过,直到最后一分钟。大师班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非常有人性的活动。

  现在的中国,有很好的机会,能够制造出很多很美丽的艺术品来。就像中国的钢琴作品,已经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中。美国现在已经失去了这样的可能性。唯有例外的是朱丽亚音乐学院,还保留了这样的传统。如果没有亚洲学生,朱丽亚就没有今天的繁荣。亚洲学生与钢琴大师在一起时,不可能在模仿,这是过去一种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偏见,我不认可。

  音乐是宇宙的一个元素,只要有很好的教育和最好的演奏,每个人都能感受到。

  记者:你的回答好像在演说,很有吸引力,所以你的演讲总是很煽情。

  戴维:我非常惊奇,30年前,你无法想象,中国的才华和水准会像现在这么高。20多年前,我在朱丽亚音乐学院教学时就对学生说,你必须在成功之后,回到你的祖国,你的国家需要你。不管你是德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还是中国人,别留在纽约!把你的才能还给你的祖国。

  记者:作为一个钢琴教授,你认为对一个天才的培养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比较好?

  戴维: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是给学生鼓励和激励,没有鼓励,那些教学时间会让你很受折磨。为什么一些很有才能的学生会半途而废,这恐怕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不能让有才华的学生半途而废。我觉得,有很多人用错误的手段在工作,他们的事业与他们的个性不相符。

  我还要说的是,音乐家、教师,不应该是为金钱,演奏和教育是出于热爱。当然,他们应该享受到其他人一样生活上好的待遇。我从未碰到过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在金钱面前做出牺牲和妥协。音乐,使他们非常执著。老师是一个指导者,老师应该去帮助他们成材。

  我在朱丽亚音乐学院上课时,连续三个晚上,请15位钢琴家来演奏。我一旦知道演奏家有好作品,我就鼓励他们来学院演奏,不存在金钱问题。我热爱教育,有时候会免费教授。如果我有经济能力的话,我会的。

  李斯特有句经典名言:“天才对这个世界有他的责任!”所以,那时的李斯特,教学是免费的,他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记者:我认为,这次钢琴大师班不仅带来了李斯特作品的伟大演绎,更重要的是把李斯特的音乐精神带到了中国,你认为呢?

  戴维:是的,是李斯特所在城市——魏尔玛精神。这种音乐精神影响了三个世纪的钢琴家,那些伟大的钢琴家都说,李斯特是最优秀、最杰出的人!

  记者:你在上海发现有特别天才的学生吗?

  戴维:是有些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不同年龄人之中,有些人可能更好。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中国年轻人的内心中,都有一颗种子,这种子会发芽,会成长,他们的才能是真正的,会发展下去。

  记者:我们曾经算过一笔账,中国有几千万学琴者,因此每个家庭就有两个人关心古典音乐,加起来就不得了,也就是说,古典音乐已经影响了中国1亿多听众。

  戴维:这真是件好事!这是我们的机会啊!

  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初,立体声进入中国后,仅20多年时间,就穿越了时间隧道进入了DVD时代,过去在书中或者唱片中看到的那些伟大的音乐家,一个个走进了中国普通百姓的音乐生活中。从你的书中,我也看到世界音乐的发展趋势,其中,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有些话很经典,比如你说的,“现在这个时代,当钢琴家就像在热带丛林中探险那样难,只有少数人能达到目的……”

  戴维:是的,音乐需要你我这样的人,将发生的一切告诉他们,去影响他们。这是我们的职责。世界上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任何人,不可能一样,不可能有成千上万的天才。我认为,钢琴教会了孩子们对世界上美好的东西的尊敬。学钢琴,不是为了一种荣耀,而是为自己创造一种更好的生活。这个观点,我们要不断地对孩子们说。音乐这东西,像一棵大的樟树,对你一生有影响力。

  记者:你是怎么看待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对一个国家冲击的?

  戴维:我认为,中国的艺术家有职责将自己国家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比如民族戏剧和民族音乐。我第一次看京剧时,我不了解中国文化。慢慢听多了后,觉得很有艺术价值。有一天,我在纽约的公共汽车上,碰到伟大的贝多芬演绎者钢琴家利普肯先生,我问他,你去哪?他告诉我说,去林肯艺术中心去看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

  所以,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有这样的担忧,不要让自己国家的传统艺术,遭受西方文化的侵略、主宰而逐步消亡。其实,西方文化在一些国家并未受到真正的尊敬。被人接受的只是一些非常肤浅的流行的东西,因为那些能赚钱。我认为那些都是垃圾。西方有很多垃圾,孩子从小躲都躲不掉。比如电视中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以及快餐食物等等。

  对伟大的中国来说,自身有着很细腻的文化,因此,即便你尊重西方文化,千万要注意辨别好坏。这个问题,要特别当心。

  记者:这些天你除了授课外,有没有去参观过有文化内涵的地方?

  戴维:我喜欢城市,更喜欢有文化内涵的城市。遗憾的是,工业革命后,英国、西班牙、匈牙利、美国等一些国家出现了令人担心的事,那就是有些文化的永远消失。现在,小村庄一个个被摧毁,当年,巴托克等一些音乐家就曾拿着留声机,在小村庄中录了9000多首民歌。

  记者:是的,有些地方,你去过一次就不想再去第二次,但有的地方,虽然贫穷,但你一辈子想去,因为那里文化底蕴深厚,它会深深地吸引着你。

  戴维:其实,贫穷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那里有人性,有自己的传统,生活就是美好的,捷克音乐家亚内·切克看到自己院子里有棵400多年的树,他流着眼泪说这是自己国家的传统。

  我相信,在世界上很重要的中国,必须继续保持着自己伟大的传统和文化固有的特征。

  记者:据我所知,你除了访问了很多钢琴家外,还接触了很多著名艺术家?

  戴维:是的,很多!在美国的大学里,有我完整的资料,名叫“杜巴的收藏”,是我很多年来的,几乎所有访谈的资料,现在已经录成影像资料作了收藏。

  记者:这次大师系列音乐会上,法国钢琴家卡萨利斯演奏了中国钢琴曲《彩云追月》,你认为中国钢琴作品意境怎么样?许多类似的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音乐和音乐会常演曲目?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戴维:中国钢琴作品当然有意境。在西方,钢琴作品太多了,一个人穷其一生都弹不完。其实,钢琴家都很懒惰,老师更懒惰。

  我认为,每个钢琴家,都应该将本国优秀的作品选入自己的保留曲目库中并演奏,这是他们的职责。中国钢琴家也应该如此,这样才能将本国最优秀的作品推销到国际上去。日本塔克米洙为什么这样成功?因为小泽征尔不断地在指挥他的作品,现在,西方不少演奏家开始演奏日本音乐。我相信,作为一个国家性音乐的历史阶段结束了。每一个国家,哪怕再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音乐的创造者。

  我最近新出一本书叫《世界音乐》,有800多页,就是谈世界音乐的。我以为,一些重要的作品之所以能留下来,是经过时间认证的。

  记者:你说过钢琴是一个浓缩的乐队,你的书中对此有很多经典话语,其中有句话:“吉利尔斯在钢琴上呼风唤雨时,没有一个乐队能淹没他的声音。”

  戴维:我今天上课时,就是引用了这句话。你看,非常神奇,我们引用了同样一句话,看来,我们的心灵有沟通。

  记者:你有没有打算在中国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中国的读者其实已经在书中十分了解你了。

  戴维:我非常希望在北京举办一场音乐会。-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