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经济半小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06:17 经济半小时 | |||||||||
央视《经济半小时》19日播出节目“我们的十一五”系列报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节目实录: 从今天开始《经济半小时》将连续8天推出系列报道“我们的十一五”。我们的报道主题确定为“我们的十一五”,就是因为国家的规划与我们老百姓未来五年的梦想息息相关。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收到了400多封观众的来信,信中有不少人都在关注农村、农民问题
黎兴涛是大观镇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在十一五规划中他最关心的就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他在信中说他自己心中的新农村应该是乡亲们有事做、有钱赚,大家和谐相处的农村。他在今年投资了130万元建起了这个食用菌大棚。这个大棚对黎兴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让周围的乡亲不用出去打工就赚到钱。 黎兴涛:“农忙的时候种庄稼,不忙的时候在这里打工挣钱。” 黎兴涛告诉我们,他的大棚给很多乡亲提供了在自家门口赚钱的机会。 黎兴涛起步时是和爱人利用农闲时一起在镇上做些小买卖。信中说,他们的买卖越做越大支撑他的就是这样一个愿望,能够有一天带领乡亲们把自己的家乡建成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 黎兴涛:“算是跟别人聊天聊出来的,也是靠自己的一些观察,想怎么把企业搞大一点。” 黎兴涛想把企业搞大目的就是想在村里建一所小学,让村子里的孩子不用再长途跋涉走到几十里之外的镇上小学上学,而在镇里的负责人看来,黎兴涛所做的就是实实在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 镇长:“像我身后的稻草、麦草、米棒子这些东西,老百姓都是不要的,用来烧火,现在食用菌产业兴起以后,这些东西都能赚钱了,都能变富为宝了。” 黎兴涛经常上网关注十一五规划的进展,他认为这次社会主义新农村被中央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对他和他的乡亲们来说都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他希望自己的乡亲们在未来的五年里,不仅能够物质生活有保障,而且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 黎兴涛10年前还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农民,10年后他已经颇有些企业家的风范,他现在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互联网上看看。我们来听听他未来五年内有什么打算。 黎兴涛:“我希望能把这个基地建立起来,带动周围的农民一起致富。因为我只上到初中,所以我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女儿成绩好。” 实际上不止是我们的农民在关心农村问题,国家的决策层一直把三农问题当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说到底国家的规划寄托的就是每个老百姓的梦想,而正是这些个人的梦想,组成了我们的十一五。 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很多人注意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新的提法。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什么样子呢?公告中也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事实上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初步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今年6月温家宝总理就考察了河北藁城市和新乐市的农村。河北省藁城廉州镇系井村是一个以种植玉米和小麦的大村。今年6月温总理到这考察时这里的3位老人向总理介绍了现代农业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 河北省藁城廉州镇系井村村民吴振英:“过去需要粉碎玉米秸、拨地、种地,种完地得插四道工序,现在只要两道工序省了人力,也省了钱。” 村民们告诉记者,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让他们每亩地一下子省下了近200元,而过去随处可见堆积成山的玉米秸如今消失的无影无踪。 河北省藁城市副市长王振华:“过去秸秆堆的遍地都是,现在我们采取了综合利用措施,一部分做饲料、喂奶牛、喂羊,变成奶、肉,一部分直接切碎还田,我们的秸秆全部实现了综合利用。” 生火做饭的玉米秸变成了肥料,那么做饭的柴火又从哪里来呢? 河北省藁城蔡家岗村村民左国斌:“以前我们使用液化气,每年基本上用十罐左右,一罐液化气75元钱,光液化气这一项每年我们要支出700多元钱,用了沼气池以后现在只要往里面加两筐牛粪,就可以用两年,这两筐牛粪只花50元钱,实际上一年只合25元钱。” 左国斌说,建一个沼气池需要1300元左右,他只需要拿500元,其余的全部是政府补贴。沼气代替液化气后仅此一项他家每年就可以省下700多元。原来污染环境的各类粪便也派上了用场。 河北省藁城黄庄村村民:“喂鸡都不算啥,就是怕收拾鸡粪,脏还不说一掏就是三、四个小时。” 眼看着周边的村子,农民的生活环境一天天的改善,黄庄村的养鸡户变得着急起来,源源不断的鸡粪到底该放到哪里才合适,没有人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河北省藁城黄庄村村民:“到处都是鸡粪,养鸡户还有点收入,不养鸡的群众意见也很大。” 河北隆润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监高凤秋:“农民用这种肥料和传统化肥相比,化肥50公斤一袋是100元钱左右,纯有机肥50公斤一袋是20元钱左右仅是化肥的五分之一,用这种肥既能够活化土地又能够达到它的目的。” 看来这里的农村和许多人过去印象中的农村确实大不一样。像这样的村庄将是中国农村的一个样本。其实为了了解实际情况,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很多领导和专家,包括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曾多次到基层深入调查。我们也希望未来的五年里有更多的农村能够变成这个样子,更多的农民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 国家规划百姓梦想“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出台,老百姓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一份调查“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仅涉及环保方面的建言献策就有412万份。而我们今天关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收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百姓的建言。我们的记者就找到了其中两位。 蒲勇健,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多次参加重庆市十一五规划建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建立现代的农业企业。蒲教授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他提出建立现代农业企业的建议源于他常年坚持的乡村调查,在调研中他发现在重庆的一些农村,单纯发展乡镇工业让乡亲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蒲勇健:“一进去马上是噪音,说话听不清楚,两边很多工厂,哗哗哗机的器响,空气很糟糕,闻到很多味道,本来农田是山川秀美的、绿色的,但看起来很有太多污染物,我老是为他们的健康担心。” 乡亲们用健康作代价去换取为数不多的收入让蒲勇健感到很心痛。他觉得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因地制宜,让农民利用土地赚钱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一家一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建立可以标准化生产的现代农业企业。蒲永建教授开始尝试指导建设现代化农业园。蒲教授告诉我们,这种企业化的农庄建设是激活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因为在这里所培植的标准化农作物和城市超市供销链相结合,会让农民快速获得农产品附加值的收益。而示范建设这种农业园就是要让周围的农民实实在在地看到效果,积极参与到其中来成为农业工人,蒲教授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言中多次提出建设具有现代企业特性的农庄,他将其称为现代农业企业。 张晓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十一五规划专家建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给农民减负,而减负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给农民增收。 张晓山:“长期以来我们地区发展不平衡,进城打工的一亿多劳动力没有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如医疗、大病、失业、工伤等,另外他们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第三他们的工资水平很低。” 常年走访农村的张教授心中理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应该让农民身心健康,并且可以享受到城里人可以享受到的福利。 张晓山:“我希望农民家的孩子能够上得起学,看得起病,身心健康,拉近他们和城市人的距离。” 主编:张凯华 记者:沈竹 摄像:陈滟波 编辑:向华 CCTV-2《经济半小时》首播时间:21:30 次日重播:12:30、16:40 相关专题:央视《经济半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