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台湾光复日激醒集体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15:03 新民周刊

  “台湾光复的历史证明了台湾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在光复时也是以做中国人为荣的。”

  撰稿/贺莉丹(记者)

  2005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60周年纪念日,相对于台湾对光复的淡忘和低调,祖国大
陆此次对台湾光复的 纪念活动,从规格、规模以及内容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安排。

  早在10月13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李维一就宣布,10月下旬中央有 关部门将隆重举行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系列活动。

  李维一强调,在被日本侵占的50年中,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同胞一道,不屈不挠,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为维护国 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0月20日,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与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举办了台湾光复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两岸学者 共同商讨两岸关系前景。

  台湾“集体记忆”的虚假性

  中国大陆将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作为纪念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一部分。纪念活动有三大项 ,第一是在人民大会堂的各界纪念大会;第二是大型文艺晚会;第三是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台湾光复的纪念展览,并邀请驻 华外国使节参观。

  祖国大陆对台湾光复的纪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台独者高谈台湾主权未定论,

二战后战败国日本将台湾归还中 国,台湾光复的历史证明了台湾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在光复时也是以做中国人为荣的。”上海台湾研究会副会长、上 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告诉《新民周刊》。

  10月20日,《联合早报》刊出香港时事评论员陈子帛的文章指出,相对于岛内在“文化台独”以及“去中国化” 的驱动之下,“台独”分离势力希望抹去对台湾光复的记忆,大陆对台当局选择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时机,夺回对历史真实 的话语权、解释权,可以被视为是大陆对台政策更加贴近台湾历史真实,更加贴近台湾客观实际,更加贴近台湾主流民意。

  2000年民进党执政之后,光复节被彻底取消,事实上,在相当程度上也产生了忘却历史记忆的效果。这让人不禁 想起,在10年前,《马关条约》签订100周年时,吕秀莲特地跑到日本的签约地点,发表言论称《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 给日本是中国的“大不幸”,但却是台湾人的“大幸”,“幸亏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不然台湾哪有今天的经济成就……”

  对此,台北市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台湾《新新闻》周刊主笔南方朔先生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在他小的时 候,光复节一直是台湾每年必须隆重庆祝的节日,学生还要游行庆祝,到了民进党执政时,光复节已经逐渐被淡忘,不少老百 姓对它已经没什么感觉。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教授苏永钦也告诉《新民周刊》,在台湾,“光复”已经被日本使用的“终战” 一词所代替,民族的记忆被忽略。

  “龙应台等人曾经开了一个关于光复的讨论会,很多年轻人过来听,这反映了他们对探寻两岸历史真相有强烈诉求。 ”南方朔说,在他看来,目前,有一种现象:对一些历史是选择性记忆,所以在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的时刻,应该重新定义 两岸关系的伦理性:“我们在制造‘集体记忆的虚假性’,现在我们要慢慢讲清楚这些虚假的历史,我们要对我们的历史慷慨 且大方,终极目的是创造两岸关系的双赢。”

  南方朔认为,台湾是经济移民社会,一些人对于祖国的认同感弱,中国的进步就是终极的吸引力,“偶像的形成是国 家综合国力的展现,韩国人开始骂日本人时,全世界都要听。”他建议争取台湾正在形成的“非独”力量,“这部分人非常现 实,要争取和他们做朋友。”

  南方朔引用阿拉伯知识分子的话说:“我们越落后,我们的希望就越大;越是希望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反而会离我 们的希望越来越远,最终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小马哥”任重道远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就曾给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希望国共双方能“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但过去十多年来,除了两次汪辜会谈春光微露外,两岸关系长期处于冰封阶段。

  尽管随着台商以倍增速度在大陆移民、做生意,民间对三通直航的需求日益殷切,但两次汪辜会谈的成果仍在“两国 论”破坏下被销蚀,2004年再次掌权的民进党,顽固拒绝“九二共识”与“一中原则”,坚持将台湾称作“一个正常的国 家”,竭力营造岛内“去中国化”气氛,推行所谓“宪改”与渐进式法理台独政策,频频触及中国台海政策底线。去年年底, 中国政府发表《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首次将恶性发展的“台独”势力列为中国最主要的安全关切,并在12月的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经表决全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到了今年,台湾在野党代表江炳坤、连战、宋楚瑜、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两岸形势有所缓解。

  台盟中央常委、台盟福建省委副主委陈正统认为,大陆该硬就硬、明确划出红线,该软就软,向台湾民众释放出有利 于基层民众的善意,有效地争取了台湾民心,化被动为主动。

  今年8月之后,陈水扁再次反复强调“修宪”。陈水扁明确宣布其法理台独时间表,包括2004年实现“全民公投 ”,2006年“公投复决第一部宪法”,2008年正式实施“新宪法”。

  “陈水扁年底选举时肯定会出招搞坏两岸关系。”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副教授苏嘉宏告诉《新民周刊》。

  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周敏凯认为,相对于民进党而言,马英九当选为国民党新主席后,高调面对民众,尽管 对国民党的士气有所提升,但国民党整体呈现老化、黑金政治的包袱等深层次危机仍不可忽略,泛蓝联盟的整合任重道远。

  “到今天为止,小马哥是在还老国民党欠的账,对以往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检讨,但国民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给 台湾指明一个方向,如何给国民党一个新的论述,如果国民党不挣脱民进党制造的游戏规则,它就没有希望。”台湾问题专家 章念驰分析。

  复杂历史造就台湾主体意识

  自1624年台湾被荷兰殖民算起,台湾先后经历了荷兰、西班牙、郑氏政权、清政府、日本、国民党政府的统治, 这种独特而曲折的历史造就了台湾民众独特的心态。

  台盟中央研究室学者刘中威认为,近代独特而悲惨的台湾历史给一些台湾民众的心理留下浓重的历史伤痕:族群的严 重对立、深重的“弃儿”心态,强烈的“出头天”愿望,要求自己当家作主的心情等等。造成“台湾第一”、“台湾优先”与 “新台湾人主义”等等台湾主体意识。“这些,需要大陆用时间和博大的胸襟去化解。”

  两岸复杂的现实情况亦不容忽视。台湾问题研究专家章念驰分析,国民党统治台湾的40多年,对台湾民众灌输了40 多年的反共教育,祖国大陆几乎完全被污名化了;而李登辉主政12年加上陈水扁主政5年,将反共教育变成反中教育,疯狂 地“去中国化”,又将台湾作为一个“新的国家与民族”加以塑造,使两岸关系跌宕起伏,形成了“400年的疏离,100 年的隔绝,50年的对抗”。

  这种特殊的经历,造成的最大后遗症是形成了台湾同胞对祖国认同的混乱。

  在台盟福建省委副主委陈正统先生看来。“台湾一般民众自幼就接受‘中华民国’这个图腾,从社会心理角度而言, 对它有割舍不断的感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不幸被李登辉和陈水扁利用了。”

  台湾“宪法”从1991年以后就明确把“国家状态”定位为“统一前”,1991年有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 民关系条例》,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教授苏永钦认为,对于大陆而言,要追求和平统一,更现实可行的做法是在《反分裂法》 之后,再制定一部类似台湾两岸关系条例的、规范两岸人民互动的专法,把现在散见于许多中央、地方法令的规定,统合在一 个单一的、原则明确而权利义务清楚的法律里。

  台湾方面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2004年1至8月,台湾对大陆贸易总额达396.4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了38.5%,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顺差来源地。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台湾问题专家严安林认为,两岸关系是“大 势所趋”,由原来的“政治主导”趋向“经济主导”。

  个别台湾学者认为,是日本开创了台湾的工业时代。对于这种说法,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副教授苏嘉宏有不同的看法: “日本走后给台湾留下来的都是初级加工业,只是为了配合日本军国主义的战时体制,这反映了殖民主义的现代性,台湾真正 的发展却是在此之后。”

  1981年,上海的台胞朱实去日本讲学,朱母从台湾飞抵日本奈良,辗转与分离了32年的儿子相见。1993年 ,在离开故乡44年后,朱实才回到故土台湾,他自诩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浅浅一脉水,隔断了无数家 庭。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茅家琦认为,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的“一家亲”精神,是批判“台独”理论及其“去中国化”政策的 最有力的武器,是对付“台独”分子撕裂族群的最有力的武器。

  “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与振兴,我们正在抚平这段创伤,正在缔造一个两岸走共同发展共创双赢的道路,两岸正在慢 慢融合,正在共创新的共同记忆,台湾问题决不是中国崛起的阻力,而是我们必须接受并可以化为动力的助力。”台湾问题专 家章念驰说。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