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新华网:为什么总是香港教授做勇敢的小男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9:36 新华网

  作者:马国川

  日前,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中华工商时报10月26日)。

  丁教授的批评毫不留情,他所说的话肯定会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招致某些学者的反唇相讥甚至"围剿"。由此,笔者想起郎咸平先生。当初郎先生不就是在大陆陷入重围吗?不过,最终的事实证明了郎先生的预言,而那些"围剿"郎咸平先生的经济学家们却集体失语。丁学良教授对大陆经济学家的批评最后会怎样呢?其实根本不必去做什么冒险的预言,因为丁学良教授的批评不过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小男孩,说出了一个真相而已!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让·梯若尔曾经说:"好的经济学家忙于教学和研究,所以没有时间面对大众媒体,差的经济学家反而做这些事情"。"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必须审慎的对待研究,必须保持谦虚"。睽诸国内经济学界,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经济学家在不同场合侃侃而谈。为挣钱、挣名声,经济学家们热衷于参加各种企业和媒体组织的活动,他们在公众面前始终摆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状,至于其学术水平,却很少在事实中得到验证。

  不过,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总是香港的教授做《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勇敢的小男孩呢?

  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活跃的充满勃勃生机的时代环境,经济学家也在这个环境里迅速走红。遗憾的是,各种正常的学术批评却没有建立起来,反而形成了一种互相吹拍的氛围。你给我戴高帽,我赠你以桂冠,鲜有批评之声。即使有批评,也是炒作,个人利益极大地改变了批评应有的本质。因此,一方面严肃的的批评严重缺失,另一方面吹捧的文章泛滥。几乎无人不著名,无人不成"家"。当帽子乱飞的时候,帽子的含金量不问可知。

  这种学风不但让某些经济学家忘乎所以,更使得中国的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缺乏独创性,往往是照抄西方学说,拾人牙慧。正如丁学良教授的所指出的,"中国的经济学还远远没有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来,经济学在中国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严肃的学科一般不可能是闹哄哄的"。

  总是香港的教授做那个勇敢的小男孩,不但是大陆学界的悲哀,更是大陆学人的悲哀。

  在西方经济学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学并不是一个公共学科,而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科学。

中国经济学要真正健康成长,中国经济学人要做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做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学者做那个勇敢的"小男孩",建立良好的学术批评环境。唯有此,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才会越来越多,中国经济学家才能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近。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