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复旦,你想背上“学科歧视”的骂名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9:48 正义网-检察日报 | |||||||||
作者:张若渔 几个月来,一笔1000万美金的捐助款让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孙承叔和系里同仁激动不已。可就在几天前,这笔巨款在哲学系头顶盘旋了一圈后溜走了。原来,复旦校方规劝资助人廖凯原,使其将这笔捐赠给法学院建法学大楼了。于是,哲学系的老师们都急了。(据10月27日《新京报》报道)
也难怪哲学系的老师们都急了!哲学系与法学院,手心手背都是肉!复旦校方如此厚此薄彼,有偏有向,怎能让人不急?不管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说,还是从学科尊严的角度讲,哲学系的老师们都急得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从资助人的捐款初衷来说,人家是想捐给哲学系实现自己早年的梦想,且哲学系与资助人的接洽已经在前,而法学院半路杀出,夺人之美已属不义,到最后哲学系竟然求一“你们吃肉,我们喝汤”的机会而不可得,1000万美金的最终捐助一个子儿也没给哲学系,这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不是简单的金钱问题了,这确实关乎哲学学科乃至人文学科的尊严。复旦校方似乎忘记了,百年复旦的令誉,是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支撑起来的,“复旦精神”的薪火相传,也有赖于人文学科的传承禅递。可见的事实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化大论战,90年代的人文精神反思热潮都源于复旦,正是因为有了对于人文学科的重视和人文精神的强调,才成就了复旦今日的荣耀。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了胡延芳、严北溟、全增嘏、王蘧常等复旦先哲,和刘放桐、张汝伦等当今复旦的哲学大师,复旦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系遭遇的歧视性冷遇是复旦校方在背叛历史,辱没了复旦人引以为傲的“复旦精神”,同时也是在葬送自己的未来。 由“复旦精神”我们就不能不说到“大学精神”的坚守问题。复旦百般袒护法学院而冷遇哲学系的行为,显然是媚俗而近利的。如今,法学如今是显学,学法学的人如过江之鲫,法学的扩张可以让复旦收益颇丰,而哲学的没落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哲学系门可罗雀。两相对比之下,把钱投给谁几无可争辩。但问题是,大学不是一个赢利性单位,不能以收益—成本为唯一的考量维度,更重要的,大学还应该坚守自己的“大学精神”,承担自己的社会和历史使命,作为名校的复旦更应该做一个“大学精神”的守望者和领路人。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