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情寄《红楼梦》 现象有趣拥趸上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17:59 新世纪周刊 | |||||||||
-本刊记者/程丰余 近年来,不光红学家、作家忙于围着《红楼梦》转,网络写手、文青艺青也都乐此不疲,各种艺术形式也都无《红楼梦》不欢,一时间,《红楼梦》俨然成了众人情结。 对于厚厚的《红楼梦》,现在的学生多是不看的,身在中文系而没看过原著的人也大
但在8月27日和10月3日的两次《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签售会上,老中青少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比肩接踵,在请作者签名的书中,除了28元一本的正版书,还包括4个版本的盗版。 现象有趣拥趸上瘾 按照目前出版界的行情,一本专业学术著作开机最多印刷3000本,如果能卖到5000本,出版社就可以保证不亏本。为了赚钱,出版社多是揣摩读者的心态,东方出版社的孙涵当初做该书策划时,就完全按照商业路线操作:刘心武是作家,口才又好,讲课生动,说的又是揭秘等这种老百姓爱看的话题。在电视台的收视率又那么高,如果把讲稿结集出版,市场效果一定不会差。 果然,《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出版两个半月来,单本销量已经突破14万册,轻松打破了去年由红学家周汝昌《红楼夺目红》创造的学术类图书发行10万册的奇迹。 一位两次签售都去排队签名的北京某高校中文系学生坦言:以前总没勇气读完《红楼梦》,听了刘老师的讲座后觉得很有意思,这才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原著,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果然博大精深。 对刘心武揭秘类两本书的热销,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研究员这样分析:中国人历来文史不分,有着悠久的索隐传统,爱把小说当作正史的补充来看。喜欢揭秘的人甚至能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简单的8个字找出历史人物原型来,《红楼梦》自然也“在劫难逃”。而且人们总喜欢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刨根问底,偏偏《红楼梦》又有那么多的未解之谜。刘心武以作家之身探求红楼之谜,加上节目又曾在央视多次播出,所以能够“唬”住一些不明真相的人。 就职于某跨国公司的康先生年近不惑,是刘心武的忠实观众和读者。“今天说段秘史,明天解个疑团,挺好玩的,全当消遣。”康先生的父亲文化水平不高,却几乎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连哪个丫鬟小厮最早在哪一个章节出现都说得出来。 父子俩一起看电视讲坛,都觉得有收获。父亲觉得书读了这么多年,那些弄不懂的东西现在“豁然开朗”了。康先生也被激起了看原著的兴趣。“虽然有些分析显得牵强附会,但电视本来就是一种娱乐大众的形式,外行看个热闹,何必当真呢?法国不是还有人给蒙娜丽莎考证出11种微笑的理由嘛!” 似乎读者和观众对“红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刚从加拿大进修广告设计回来的子赫看了刘心武的讲座后,决定认真地把《红楼梦》多读几遍,理由是:也许我也能从中找出几个谜来。反正原著不完整,本身又有那么多不好解释的东西,你能说,我也能说。 对此,张庆善对热衷于“揭秘”的人们提出善意的提醒,“《红楼梦》本是一部蕴涵民族文化精神的伟大作品,如果非得把它说成是部满清秘史、情史、谋杀史,那简直是件悲哀的事。” 网络“红楼”聚人气 《红楼梦》产生的文学及社会影响力毋庸置疑。徐珂《清稗类钞》说:“《红楼梦》一书,风行久矣:士大夫有习之者,称为‘红学’。”至光绪朝,关于《红楼梦》的研讨,已成“显学”。自从蔡元培涉足“红学”后,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写研究文章,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让普通人也动了好奇心。 1954年,因为一场特殊的渊源,促使《红楼梦》一书家喻户晓。此后数十年间,学者、作家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也许正应了刘心武的那句话:红学研究应该是一个公众共享的文化学术空间。于是,自有互联网后,置身于民间的“红学”搭上网络顺风车,红学网站论坛更是多如牛毛、如火如荼。 据“红楼梦谭”的网管介绍,2000年开办之初的想法就是想为《红楼梦》爱好者提供一个通过网络互相交流的平台。毕竟专业学术刊物对文章的水平要求很高,专业研究人员对材料的拥有也是普通爱好者难以比拟的。 但每个人看《红楼梦》都会读出些不一样的东西来,有了疑问,不能在专业刊物上和专业人士探讨,就只能选择网络这个相对自由的舆论空间,在BBS上寻找拥有共同语言的人。网络所具备的宽容性,很容易给初接触《红楼梦》的人一种亲切感。 对于专业和业余之分,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孙玉明并不认为自己就是专业人士,“除了周汝昌先生,可以说中国没有一个是专门只研究《红楼梦》的人,而周先生的潜心研究也是建立在自身渊博知识基础上的。” 学术空间可以共享,但首先必须要掌握起码的治学方法。在红迷网站上,除了转载“红学”著作,大多是各自发表些看《红楼梦》得出的感触,有时也会出现“揭秘类”文章,但最聚人气的还是“水区”,“有人愿意嫁给薛蟠吗?”、“你是宝玉,最想娶谁做老婆?”这样的帖子往往能得到更到的点击率和回帖数。 为了使网站上的学术讨论气氛更为纯净,“红楼梦谭”的管理员曾经是严禁“灌水”的坚定拥护者。但活跃在网上的多半是学生,管理员本人也还只是名大三学生,“如果不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和随意,慢慢地,他们就会放弃这里。”他担心的不是这些人转投其他红迷网站,而是担心他们以为管理员态度不友好,进而影响到对《红楼梦》的热爱。 在非红迷网站,与红楼梦有关的内容也始终被人关注。自有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消息之后,网上对于剧中主要演员的票选就始终没停止过,甚至有人煞有介事地说,演员名单早就已经定好了,并且有鼻子有眼地指出谁演宝玉、谁演黛玉。虽然最后被证实为假新闻,但仍不断有人隔三岔五地就弄出个名单来“调戏”红迷们的神经。 孙玉明表示,“读者对《红楼梦》感兴趣,愿意做些研究,这挺好,但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治学方法和平常心态,多掌握些基本常识,用文学的眼光去解读,千万别天马行空,主观臆测。如果真的弄出个类似‘裸体十二钗’的另类作品来,那可真是羞煞先人了。” 歌尽红楼袖底风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的主要娱乐形式就是戏曲。戏曲要想留住观众,就得有一个好剧本,说一段好故事。其中取材最为广泛的就是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把《红楼梦》搬上舞台古已有之,远的不说,从上世纪20年代起,京剧中就出现了根据《红楼梦》部分章节改编的剧目。 受众面最广的以《红楼梦》为题材的戏曲剧种当属越剧。据资料记载,越剧最早录制的几张唱片中就有:尹桂芳的《贾宝玉哭灵》,玉牡丹的《黛玉焚稿》和支兰芳的《黛玉葬花》。 1961年,王文娟参加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拍摄,此前她已在舞台上演了好几年的“林妹妹”。在上海学戏时,她曾读过原著,但觉得很难懂,没什么印象。后来接到演出任务,要在舞台上塑造林黛玉的形象时,王文娟又把全书通读了两遍,才算慢慢找准了人物的性格。 以后,每次演出《红楼梦》,她都情绪难平。1978年,越剧电影《红楼梦》解禁,大江南北无人不看。此后,王文娟版本的林黛玉深入人心,好多人见到她就叫“林妹妹”。有一次一个小姑娘也这么叫,她笑道:“你该叫我‘林婆婆’了。” 马兰始终将当年塑造的宝玉称为是自己最成功的角色之一。“与其胡编乱造,弄些不知所云的剧本,倒不如找些水准很高的合作者改编名著。”这是当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决定排演《红楼梦》的初衷。 “不管以前红学界怎么定义,我要让现代人充分理解宝黛这对年轻的生命。”如果舞台上的宝玉是真实存在的,以他的聪慧、敏感、干净、温暖,马兰愿意和他成为最好的朋友。虽然十多年后回头看,剧本还可以往更深层次挖掘,但她坚信,这部戏无论从艺术性还是文学性上,对于黄梅戏本身而言,都有跨时代的提升。 演尽红楼不了情 1979年,王扶林到英国考察,发现那里的广播公司把英国许多名著都改编成了电视剧,而且销路很好,于是,他产生了改编中国名著的想法。 1983年,央视决心把《红楼梦》搬上荧屏。1984年开始选演员,办演员培训班,最后进行拍摄。1987年,中国第一部古典大型电视连续剧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香港亚太电视台同时播放,18年间,各家电视台播出次数累计超过7 00次。2003年底,当年剧组成员再度聚首荧屏,使得《艺术人生》栏目收视率创下了新高。 虽然现在已在商海游刃有余,但陈晓旭仍对当年能参加电视剧的拍摄感到荣幸。丰富的《红楼梦》知识、随口而出的诗词歌赋,使得她在剧组面试时给考官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红楼梦》一拍就是3年,此后,除了《家》中与林妹妹性格极为相似的梅表姐,陈晓旭再没有参加其他演出,她无法拓宽自己的戏路,更无法超越“林妹妹”。 虽然电影《红楼梦》放映时间比电视剧要晚3年,但电影的筹备工作却早就开始了。今年80岁高龄的谢铁骊导演对此还记忆犹新。当时北京电影制片厂多次想拍《红楼梦》,凌子风导演称自己一辈子就想拍这么一部电影,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在得知电视剧即将投拍的消息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汪洋亲自着手筹备,谢导被选为6部8集的总导演。在有生之年能够拍摄这么一部作品,谢导既感到荣幸也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任何一个小纰漏都会贻笑大方。从60岁拍到65岁,这是谢导艺术生涯中拍摄时间最长的一部戏,也是他个人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不管到了什么年代,美的东西总是让人向往。相信每个人都以自己能参加《红楼梦》的演出为荣。改编《红楼梦》让很多人成了名,但绝不是沾上了《红楼梦》的边就一定能够成名。” 重拍经典前景堪忧 二十多年来,83版电视剧《红楼梦》影响了几代人,也捧红了数位家喻户晓的明星,俨然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但由于当时拍摄条件所限,该剧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早在2001年,电视圈内就风传有人要重新拍摄《红楼梦》,但此后又没有什么确切消息。直到2004年爆出,筹备的《红楼梦》重拍剧竟然有6部之多。 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挂帅的新版《红楼梦》中,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知名作家黄亚洲担任编剧。83版共3 6集,原著后40回内容在电视剧中所占的集数只有6集,黄亚洲将在新版中进行弥补,对于后40回里的 “调包计”、黛玉之死等情节将进行比较完整的交代。 据悉,国家广电总局已替新版《红楼梦》定下了标准:不能“戏说”,但要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比旧版有所创新,让如今的观众觉得好看。但时隔一年,该剧并没能按预想中的那样顺利开拍。据担任顾问的张庆善研究员透露,搁浅的主要原因还是剧本未能得到专家的认可。 在参加“《红楼梦》20年再聚首”活动时,83版编剧之一的周雷就曾向外界透露,他正在筹备“《红楼梦》重拍工程”,预计投入70个亿,包括一部111集的电视连续剧,6个“红楼梦影视国际游览城”和一个“红楼梦影视艺术学院 ”。 两年后,同样的消息再次出现在媒体上,并称已进入演员招考阶段,但对于周雷所称的联合办学单位,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相关人士均表示对此事并不了解。 至此,一年前被热炒的6部重拍戏中,只有归亚蕾主演的电视剧《红楼遗梦——刘姥姥外传》已拍摄完成,送国家广电总局审查。孙玉明和几位红学研究专家均被邀请参与审查,这是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原来看电视剧也是件辛苦的事。 30多集的电视剧连着看了3天,演员演得不错,服装道具都很精致,就是剧情实在说不过去。除了归亚蕾演的那个叫刘姥姥,其他的基本上和《红楼梦》不沾边。“可人家辛苦花了1200多万拍出来,就这么直接给否定了多不好,专家也不想做这个恶人,打印了5页纸的修改意见后,请广电总局转交剧组,估计修改好后,明年可以播出。” 10月份还有一个《王熙凤》剧本送到了红楼梦学会,张庆善看了两集之后,发现这个本子中的凤姐简直就是个侠女,未出阁的侯门小姐,居然能独自跑到酒楼和一群男人拼酒,尤三姐够泼辣了吧,充其量也就是在自己家里喝酒。套用个时髦的词儿,这简直就是古装版的“野蛮女友”。 重拍经典名著,本不是件稀罕的事儿,国外差不多三五年就重新拍一部《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但重拍一定要建立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红楼梦》作为一个宝藏,仍有无限被挖掘的空间,所以重拍多少次也没关系,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这个能耐。” 正如越剧的“林妹妹”没人超过王文娟一样,当年时任电视剧《红楼梦》制片主任的任大惠坚信,不可能有人在作曲上超过王立平,谢铁骊则认为赵丽蓉电影版的“刘姥姥”无人能敌。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