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河南文物探访苦旅:先商部落石头文明的传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7:02 郑州晚报
河南文物探访苦旅:先商部落石头文明的传奇(图)

上世纪80年代已在此立起仰韶文化遗址保护碑,不想却发现了更为夺目的先商墓群。记者游晓鹏/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河南文物探访苦旅:先商部落石头文明的传奇(图)

刘庄遗址发掘已近尾声,只剩下4个探访。记者游晓鹏/图


河南文物探访苦旅:先商部落石头文明的传奇(图)

刘庄附近的淇河河道古已有之。夕阳西下,波光粼粼。一朝之景,千年未变。记者游晓鹏/图


  300多座带有大量随葬品的聚落墓葬群,昭示着这是商族建立商朝之前的一个重要活动区域。

  精美的彩陶、绿松石串饰和带有柱洞的房址,诉说着当时人们在有限条件下创造出的多彩生活。石棺、石钺和石斧等石器的出土,则使中原古文明呈现出一个近似石头文明的异态,这个前所未有过的文化片断意味着什么呢?

  这片土地的主人,是还未建立商朝的商族部落。紧邻其南,是千百年来日夜涌动流淌的淇河水。聪慧坚毅的商族人在淇河水的滋养下,打造出华夏文明的青铜时代。河南省鹤壁市刘庄仰韶文化与先商文化遗址的发掘,为我们逐渐打开了一段先商部落传奇的截面。

  一次惊人的发现

  从鹤壁市新区汽车站步行不到2公里,就到了刘庄,一条狭窄的土路在眼前延伸。鸡蛋大小的鹅卵石凸露于地面,光滑的边际,不知缘于河流的冲刷,还是行人鞋底的摩擦。不远处,遗址发掘工地翻出的土堆清晰可见。

  来刘庄之前,我从资料中获知,这座遗址最早在1932年就被人发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搞大规模文物考察,人们再次感觉到了这片土地下涌动着的古老文明的热流,并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此竖立了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碑。但由于种种机缘,它的正式发掘,一直到今年6月底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启动才开始。

  距现场越来越近,已经闻到了泥土的气息。一台拖拉机停在工地的北侧,拖斗里盛的是用于湿润探方的清水,人们或立或站,分布在工地最北向的4个探方前。

  身后传来一阵自行车的铃声。我挪到一边,几位考古队员和村民匆匆驶过。一位老汉好奇地回头来看我,却像熟人一样招呼:“过来了?”只有500余年历史的刘庄人,曾经和我一样对这片遗址下的埋藏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现在,漫长而枯燥的考古接近尾声,他们的兴趣转移到了造访的外来人身上。

  考古人员告诉我,刘庄遗址的总面积是30万平方米,这次主要发掘属于南水北调干渠范围内的7000多平方米。目前,工地只剩下3位专业人员和十几位农民工在忙碌,在一周内,最后4个探方的工作也将完成。

  如今的发掘现场,已经归于平寂。向东看,夏天开挖的50多个探方已经返田,外表上无任何异样,就像它们被发掘之前。后来开挖的十多个探方呈长方形,四四方方的探方隔梁与遍布其中的圆形灰坑,恰如一副战至中局的棋盘,令我想起距离此地不远的黑山,那里曾有人认为是围棋的发源地。

  但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曾有着持续不断的惊人发现。人们最初认为,这片遗址不过是博大精深的仰韶文化又一处实证,但随着发掘的进行,在只有一米多厚的文化层的上层,他们发现了更多的先商文化遗存,包括330多座墓葬、房址和大量随葬陶器。虽然先商文化不是这片土地上最早的聚落,但在国内,这是首次发现的大规模的先商墓群,这对研究商人的葬俗、社会结构与族种渊源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先商文化的乐土

  51岁的村民周春青轻举小耙,扒拉着探方上的表土。他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里又住人,又埋人,最后又没有了人?

  老周混淆了时代在这片土地上的叠加。这是一块宝地。古老的淇河虽窄而短,总长不过161公里,但蜿蜒至此,却圈起了一片肥沃的高地。站在这里环视四周,地势明显走低。而老周似乎是为了印证这点,说这一片地村里人是要均分的。

  处于仰韶时代的先人也看中了这片高地,在此生活繁衍,后来的商族人在此定居,留下了大量居址和墓葬。至于还有没有后继者,只有一米多深的文化层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究竟是为什么,战争还是洪水的破坏?这是一个谜。

  但对人们来说,认定这是一处先商文化的重要活动遗址已经足够了。商族在立国之前,他们的活动和文化是什么样呢?这段历史因为距今年代的久远,有太多的空白需要填补。而今,刘庄遗址,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先商文化的截面。这片遗址中,虽然没有找到金属制品,但陶器种类齐全,鼎、罐、鬲、豆、盘、盆、簋、斝、爵等和完整的陶窑都有发现。当时的人们可以用这些东西,到不远处的淇河取水、做饭。而大量有规律分布的墓葬,也昭示了商人丧葬制度的某种规律,如棺材的方向,头一般朝向东和北,多为单葬,随葬物品则随着家境的差别而多寡。

  站在隔梁上,近距离观察那些如棋子般浑圆的窟窿,心中生疑古人挖这个大圆是做什么用。考古人员告诉我,那是房屋的柱洞。房子的形状目前还难以推测,但说明当时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要求。遗址还发现了一些动物骨头,以及女人用于装饰的绿松石,丰富的出土物,似乎都在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和上层的富足。

  中国历代都不乏富足的社会,但他们却极少有落后边远民族的张力。因此我更关注的是,作为商族先祖的他们,是如何集聚起力量取代夏朝的呢?一个个还未回填的墓道引起了我的注意,尸骨已被人移走,普遍狭小的墓道,透着一股朴实无华的气势,人躺在里面想翻身都难,但整齐的边沿,却又隐藏着莫名的魄力。这或许是节约用地的考虑,也是力量集聚的一种暗示。隐隐地,我似乎看到了商族人弯腰蓄力的姿态。

  神秘的石棺之谜

  除了先商墓葬群的规模,刘庄遗址颇为引人注意的是一些石制品的出土,石斧、石凿还有石钺,最突出的是一座石棺。石棺我没有亲眼看到,听说它被运到了鹤壁市博物馆,但连同它的主人,一具完整的人骨,会在不远的将来被清理后进行展出。

  中国的土木文明,常被拿来跟非洲以及美洲的石头文明作比,因为土木的易朽,多少人为秦砖汉瓦未现之前那些远古构筑的消失发出过叹息。但在中原地带,一具前所未见的先商时代石棺的出土,却让人一激灵。这是否能代表一种石头文明,或者石头文明在中原先商文化里曾有过短暂的繁华呢?

  似乎是一种先兆,在穿越刘庄抵达遗址的途中,大大小小的磐石随处可见,村民用石块垒成简单的院墙,围一畦菜地;也有人家以两具石狮子立在门前,惟妙惟肖。浓重的石头气息,愈发使我在内心将石棺与石头文明联系起来。

  但在电话里,主持这座遗址发掘的专家否认了这种联系。他给我描述了石棺的形状,它是由几十片扁平的石板拼接而成的,一块块地铺在墓主的四周。也就是说,不是想象中的通体完整的石棺。而那些石头,也没有人工的痕迹,似乎就是从附近河里拾捡来的。

  遗址中还发现了几座墓葬,尸骨的头和脚端放置了石块,这被专家们视为石棺的简化形式。可惜都已见不到,但走在发掘现场星罗棋布的灰坑之间,这些坑的底处通常布满圆形的卵石,犹如一个个鸟巢。而不远处的淇河两岸崖壁,有着更为大块的岩石,附近的浮山,在远古曾为火山,为此地提供了大量火山岩和孕育肥沃土地的火山灰。一个疑问在脑中升起:此地石料遍布,为什么没有石料的更多利用,而只有区区几座石棺呢?

  根据考古人员的推测,石棺墓主的身份当是这个先商聚落里面的领袖级别人物。遗址还出土有一把石钺,这是一种类似于石斧的器具,它已经由武器演变成一种倚仗用具。不知是否巧合,两种罕见石器的用途,都与势力的象征联系在了一起。我不禁联想起商朝后来的建制,朝廷的礼器使用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什么级别的人物配用什么级别的礼器,比如当时的最高级别是九鼎八簋,下面的人依级享之。不然,就是败坏朝纲,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也许在这个聚落里,石头虽然不是一种稀缺资源,却因不朽而成为地位的象征,只有首领死后能够享用。于是,泥土和木材代表着低下与普通,石头成为高贵的象征。但强大的商文明,或许在不久以后就掌握了更为坚硬的青铜的铸造技术,于是,已习惯于土木造屋的他们,对石头的用途,也如今天的刘庄般,成为菜园的垫墙石而已。

  记者手记 公平的河流

  遗址东南,淇河拐了一个弯,环抱着这片孕育古文明的热土。

  我沿着岸边的陡坡,下到了水边。几株柳树植根浅滩,根部的毛须蓬松下垂,犹如垂钓的蓑衣老人。河水清澈,周身纹着绿泥的石头密集地躺在河底。两只白鸟立在河心的沙洲至上,意态安闲。“淇水悠悠,桧楫松舟”,诗经中有39篇描述淇河两岸的秀美风光,一朝之景,似乎千年未变。

  今人沿着河道修建了一条由鹅卵石点缀其间的水泥小路,锻炼的老人们吐着寒气,执手喘息而过。遥想数千年前,是否也会常有几个蓬头小隶,抱盆负罐,赶到河边打水,被这美景陶醉得忘了返还?

  听老人们说,淇河出产三样贡品,鲫鱼、缠丝鸭蛋、冬凌草。商人在此聚居的时候,鸭蛋大概还没有,冬凌草的抗癌作用也未可知,但河里的肥美鲫鱼,一定是他们圈足盘里的常用食品,“瞿瞿竹竿,以钓于淇”,若是嫌钓鱼速度太慢,“清且涟漪”的河水使鱼儿无处可藏,撒网来得更快。

  河流,就是这样慷慨,给予人们心田的滋润,壮阔的气魄,还有这些四季不缺的美味。

  当地人告诉我,淇河的两岸,一侧是浮山,一侧是高地,其河道自古至今未有大变。许是因其贯穿古今而这般稳定,淇河河畔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走廊。除了刘庄遗址,淇河岸边有众多仰韶文化遗址与人文景观。它的下游,正是作为商代末期四代帝王都城和西周卫国都城的淇县朝歌。淇河之于商人的功业,意义是如此明显。

  夕阳西下,淇河波光粼粼。我突然想起,相传周文王就是在淇河青岩绝附近那酷似太极图的湾流前,灵动而演出周易八卦,淇河边更有文王观景处、姜子牙垂钓处等人文古迹。冥冥之中,淇河哺育着商人的先族,也滋养着周人的前辈。

  我不得不再次感叹孕育文明的河流,缘于它的多产,更缘于它的公平。(郑州晚报记者 游晓鹏 文/图)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