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杂志专题 > 正文

中国第一玩家王世襄:为观赏鸽的命运奔走呼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15:07 《人物》杂志

  作者:江胜信

  王世襄,著名学者、收藏家、文物鉴赏家,有“中国第一玩家”之称。1914年出生,1941年研究生毕业于燕京大学文学专业。历任中国营造社助理研究员,文物清理损失委员会平津地区清损助理代表,故宫博物院古物科长、陈列部主任,中国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研究员等职
。现为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引子

  广场上人鸽嬉戏,天空中白羽飞旋——在常人看来,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但在一位鲐背之年的老人眼里,却蒙着让人遗憾甚至痛心的色调:“这些广场鸽美其名曰‘和平鸽’,实际上却是美国一种叫做‘落地王’的食用鸽!而世界上最美丽的鸽子——中国的观赏鸽却在受冷落,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这位老人叫王世襄,以“中国第一玩家”著称文化界。他玩得最好的是观赏鸽,自打龆龀之年上房轰鸽,便与鸽子结下不解情缘。如今垂垂老矣,依然为中国观赏鸽的命运奔走呼吁。他说:“看不到它们的转机,我会死不瞑目。”

  贪凉,豁达,还想多活几年

  数日前的一天,立秋后的北京异常凉爽,腿脚怕寒的老年人大都穿起了长裤长袖。我如约来到王老位于芳草地迪阳公寓的居所,推开门的一刹那,着实吃了一惊。

  王老穿着平脚短裤和汗背心,光脚趿着拖鞋。大厅里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张床上,竟然铺着竹席子。“您不怕冷?”当我表示这样的担忧时,他竟又从冰箱里拿出两支冰棍,以不容分说的姿态塞给我一支,然后享用起他的那一支。还指着旁边58岁的儿子解释道:“他身体没我好,不吃。我身体好,不怕凉。”

  王老确实硬朗得很。91岁的年纪,居然不用拐棍,除了保姆白天过来打扫、儿子隔三岔五地探望外,衣食住行一概自理。究其长寿良方,他认为心态很重要。从1952年起,王世襄曾遭受不公待遇长达二十多年。但面对关押、批斗和下放劳动,他没有倒下,还经常写诗自赏自慰。一首写于下放劳动时的诗歌《菜花精神》是他的座右铭。诗曰:“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

  如今,这株“茎半死”的“菜花”活得忙碌、充实。在我拜访他的两个小时内,他也闲不住,一会儿整理他的家什,一会儿拿放大镜查看资料。“年岁日长,体力日下,要做的事又那么多,时间对于我来说,太紧了。”

  王老的左眼已失明十多年,右眼虽然做了白内障手术,但视力还是越来越差,因此在思考问题、接听电话、和客人聊天等可以不用眼睛的时候,他习惯闭上双眼。但他的思绪和谈吐还是那么清明、儒雅、透彻,不携带岁月的半点痕迹。现在,若是一天不写点什么,他会手痒痒,但用眼时间太长,又会吃不消,于是干脆请个打字工,把他口述的内容打成文章。为了提高效率,减少其他不必要的体力支出,他把卧室、书房、会客室、收藏室一并搬到了厅里,其他两个房间则很少出入。因此,去过他家的人在感受拥挤、杂乱的同时,还感受着一份随意以及浓浓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王老写得最多的是关于抢救传统观赏鸽的文章。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多活几年,能看到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放飞中国的观赏鸽。

  玩物,著书,善品天下美食

  2003年秋天,与王世襄相濡以沫近60载的夫人袁荃猷先他而去。两年来,每每想起老伴,王老都会忍不住抚摸老伴留给他的一件宝贝——大树图。这是袁荃猷的一张刻纸作品,粗壮的树干,圆形的树冠,丈夫一生所爱的15项玩好,像果实般藏于树冠。这张装裱后的大树图就悬挂在大厅的墙上。

  谈起诸多玩好,王老如数家珍:“十来岁时我开始养鸽子。接着养蛐蛐,不仅买,还到郊区捉。也爱听冬日鸣虫,即野生或人工孵育的蝈蝈、油葫芦等。鸣虫养在葫芦内叫,故对葫芦又发生兴趣。尤其是中国特有的范制葫芦,在幼嫩时内壁套有阴文花纹的模子,长成后去掉模子,葫芦造型和花纹文字,悉如人意。这是中国独有的特种工艺,可谓巧夺天工,我也曾试种过。十六七岁学摔跤,拜清代善扑营的扑户为师。受他们的影响和传授,玩得更野了——熬鹰猎兔,驯狗捉獾。由于上述经历,我忝得‘玩家’之名。”

  这些玩物看似“雕虫小技”,但王世襄却愣是让它们登上了“大雅之堂”。为了得到爱物,他餐风饮露在所不辞;为了穷究玩物的底里,他与平民百姓交朋友,虚心请教,以求博洽多闻。沉潜既久,他于诸般玩技靡不精通,光“家”者就有诗词家、书法家、火绘家、驯鹰家、美术史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文物鉴定家、民俗学家等名号。随“家”而来的是他的四十余部著作,如《中国古代音乐书目》、《髹饰录解说》、《竹刻艺术》、《中国古代漆器》、《明式家具研究》、《北京鸽哨》、《说葫芦》、《蟋蟀谱集成》等,全是填补空白的开山之作。王世襄的“玩派”被画家黄苗子说成是“玩物成家”,启功生前也评价他为“研物立志”。

  王老还有一大爱好,那就是善吃、善做、善品评。京城文化圈内流传甚广的故事,便是王世襄常应好友之邀,身背各色厨具,自行车上挂好原料,亲赴诸好友府上献艺,品过其所做菜肴者,无不自此“三月不知肉味”。

  王老的厨艺传给了儿子。现在,儿子孝敬父亲的主要方式便是备料烹饪。“老爷子的味蕾灵敏着呢,一般饭馆的菜可瞧不上眼。”

  养鸽,研鸽,三句不离“本行”

  约访王老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少宣传我这个人,多帮助呼吁抢救观赏鸽。”所以,一旦我们稍稍聊出了“界”,他就会把话题收回来。

  王老把养鸽、研鸽当作所有玩好之最,自称是“吃剩饭、踩狗屎”之辈:“过去养鸽子的人们,对待鸽子就像对待孩子。自个吃饭不好好吃,扒两口剩饭就去喂鸽放鸽。他们还有一个习惯,一出门不往地上看,而是往天上瞧,因此常常踩狗屎。”他还兴致盎然地描绘起儿时的鸽市:“过去几乎每条胡同上空都有两三盘鸽子在飞翔。悦耳的哨声,忽远忽近,琅琅不断。城市各隅都有鸽子市,买者,卖者,逛者,熙熙攘攘,长达二三百米。全城以贩鸽或制哨为生者,虽难统计,至少也有几百人。”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王世襄曾就读于北京美侨小学。每每回忆少时岁月,有一个段子常挂嘴边:“一连数周英文作文,我篇篇言鸽。教师怒而掷还作业,叱曰:‘汝今后如不改换题目,不论写得好坏,一律P(即poor)!’”

  王老如此爱鸽,以至于结束下放劳动后一回到北京,他便在通州郊区买了个小院,心舒神怡地养起了鸽子。后来想换个更大的院子,养更多的鸽子,但老伴终觉住在郊区不方便,只好作罢。

  近几十年来,王老先是住大杂院,后是现在的公寓楼,均无法养鸽子,这成为他的人生最大憾事,可是他对鸽子的喜爱却日久弥笃。一次,赴郑州参加全国文史馆工作会议,当他流连于金博大广场时,发现当地正在举办观赏鸽大赛,他便兴致十足地走进了鸽群。在这里,他发现了许多久违的鸽种。鸽子的主人们虽不知道他的身份,但很快就发现这位老人与鸽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近。一个年轻人指着一对黑中泛紫的鸽子问王世襄:“您认识它们吗?”“铁牛!”王世襄脱口而出。年轻人激动不已,坚持要将这对几近绝迹的名种送给他。

  后来,无法养鸽的王世襄换了一种爱鸽的方式,那就是研鸽并出鸽书。近年来,他携带相机踏遍了北京的鸽市,去外地开会时也不忘逛鸽市会鸽友,还翻阅了沉睡在故宫书画库中的宫廷画家绘制的鸽谱。经多年积累,他编著了《北京鸽哨》、《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等鸽书。现在,不少鸽友都获赠了王老的鸽书,其中有位开封的鸽友受其启发,也编写了一本鸽书。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