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受矿工遗言震动自建年度矿难电子地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12:40 新民周刊 | |||||||||
“矿难地图”的催生 那一组组死亡通告,在他眼中从一幕幕痛心疾首的矿难场景,渐渐变成冰冷的、失去血色的苍白数据。 撰稿/杨艳萍(记者)
一位军事家曾经说过,“一个人死亡是一个悲剧,但一百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这样的话语适用于残酷血腥的战争,也同样适用于“坑杀”了成千上万矿工生命的大小矿井。 刘春杉是广东省海洋局资源环境研究所的一名普通研究人员,他现在从事的工作与煤矿以及矿工的命运相去甚远。7年前他在长春地质学院读书时,所学专业是“资源环境区化与管理”,课程中涉及煤炭资源的内容,使他对这个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兴趣,并在工作多年之后,对于发生在这个行业的重大新闻,仍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关注。 在2003年4月之前,互联网上隔三差五登出的矿难消息,已经无法再触动刘春杉一向敏感的神经。曾经的悲痛和激愤,在时间的流逝和接连不断的矿难面前,被销磨得只剩下一声长叹。可是碰到同样的消息,他还是会身不由己点开看一看。只是那一组组死亡通告,在他眼中从一幕幕痛心疾首的矿难场景,渐渐变成冰冷的、失去血色的苍白数据。 2003年4月16日,湖南涟源市七一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7名被困矿工全部遇难。这次矿难在事后一再被人们提及,也使刘春杉已经麻木的神经再次深受震动。一个重要原因,是遇难安监员聂清文在矿难现场留下的一顶写有遗言的安全帽。 在漫长的等待救援的过程中,38岁的聂清文在地下150米深的巷道里,用粉笔在安全帽的里外写下这些文字:“骨肉亲情难分舍,欠我娘200元,我欠邓曙华100元,龚泽民欠我50元,我在信用社给周吉生借1000元,王小文欠我1000元,矿里押金1650元,其他还有工资。莲香(聂妻),带好孩子,孝顺父母,一定会有好报的,将我火葬。” 坚硬的岩层阻挡了救援队的掘进速度,96个小时后,聂清文和他的16名矿工兄弟相继窒息死去。 聂清文的临终遗言,让刘春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坐卧不宁。他有过哀恸,有过愤怒,对聂清文的不幸产生了深切的同情。情绪的起落让他的内心更为纠结和挣扎,他决定要为那些死于非命的矿工们做些什么。2004年6月,刘春杉做起了一个非营利性质的“中国电子地图网”,基于这个平台,当年11月4日,刘春杉推出了他的“年度矿难电子地图”。 人在广州的刘春杉在接受本刊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说,新闻媒体关于煤矿矿难的报道太多太多,可报道的篇幅越来越小。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互联网,大多数矿难的消息报过也就结束,时间一长没有人会再记得。 “曾经发生过的矿难和那些死去的矿工,我们不能轻易就忘记。我觉得,自己有责任用地图的形式,把它们忠实地、连续性地记录下来。” 刘春杉最初的打算,是从2000年做起。由于资料有限,他的第一张“矿难地图”,始于2004年,内容包括煤矿的名称、矿难发生地、死亡人数和时间以及引发矿难的原因。 刘春杉主要的信息来源是国家安监局网站,每天上网,他都要到新华网、新浪网去查找最新的矿难消息。工作繁忙的时候,这项工作就由女朋友来接替。有时他也会在一些煤炭网站的论坛里,发现业内人士透露出来的媒体尚未公开报道的矿难。由于不能亲自实地考证,这样“道听途说”的消息他宁愿放弃。 除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和网友,很少有人知道刘春杉在做网站,包括他在单位的同事。制作矿难电子地图,是一个心灵倍感压抑的痛苦过程。让刘春杉没想到的是,国内煤炭行业发生矿难竟是如此频繁,有时一天里在不同省区会同时发生数起,去年和今年的10月份,接连发生多起大型、特大型矿难。 安监局网站的首页上,来自各地的矿难消息源源不断地向上“滚动”,它们曾让刘春杉感到震撼和痛惜,在今天,他感受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个记录者对死难矿工们无言的承诺。“只要矿难还在发生,我的记录就不会终止,直到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矿难彻底消失。”刘春杉回答。-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