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县从政策招商到产业招商成效显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13:46 决策杂志 | |||||||||
本刊记者 翁仕友 已是多家公司老总的陈柏林正忙活一件事———筹建芜湖汽摩配协会。筹建完成后,他将成为协会的第一任会长,虽然自己是兼职,但陈柏林却很看重这个会长。 2005年11月11日,记者在芜湖县机械工业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大楼见到了陈柏林。这位
“在我来这前后,有近50家来自浙江的企业与芜湖县机械工业开发区签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急需搭建一个平台,以便于与当地政府沟通,同时避免企业间的竞争,增强互助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汽摩配协会应运而生。”陈柏林告诉《决策》。 协会成立后,芜湖县机械工业开发区内的企业将是主要服务对象,陈柏林介绍说,在园区160多家企业中,机械类的企业占90%以上,以机械工业为特色的开发区正在芜湖县成长。 一个协会的成立,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特色园区已经渐成气候。 特色园区渐成气候 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位于芜湖县湾镇东部,2001年创办,总体规划面积24.5平方公里。在创办后的两年时间里,开发区一直处于建设阶段。据介绍,之所以定位为机械工业开发区,与当时芜湖市主要领导的决策有关,在该市下辖的三县中,芜湖县距离市区最近,在此设立机械类工业开发区可以更好地引进奇瑞公司的配套企业。 2001年12月,芜湖市的国有改制企业———芜湖恒升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成为园区的第一家企业。在2004年之前,开发区的产业特色并不明显,引进的企业也不全是机械类的,由浙江中华鞋业集团投资成立的芜湖华松鞋业有限公司就是一例。 该公司总经理钟国泉回忆说,2002年下半年集团董事长来这里考察,当时这里一片荒凉,没有工厂,连电线杆也没有。最终做出投资决策,我们考虑的是这里的土地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另外,因为这里缺少工业,地方政府对我们的服务肯定会很到位。于是,该公司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外来企业。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入驻开发区的企业寥寥无几,但是在2004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2004年5月,该县尝试驻点招商,由该县8个乡镇组成的招商小分队前往江浙地区驻点招商。在不到7个月的时间里,浙东某县就有十几家企业与芜湖县签订投资协议。 双方是怎么结识的?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2004年4月下旬,浙东某县十几家企业到芜湖市考察,原定的考察地点只有两处———芜湖市的鸠江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而到芜湖县考察则纯属偶然。芜湖本地有一家企业一直与该县的企业有业务联系,当考察团看完这两个地方后,这家企业的老总便建议到芜湖县看看。考察团得到当时县里主要领导的热诚接待,双方做了充分的交流,会谈后双方都很兴奋。 数月后,该县企业组团式外迁芜湖县,这让芜湖县初次尝到招商的甜头,也更坚定了走招商引资的路子。但是,企业外迁举动引起了浙江当地政府的“恐慌”,当年底,该县派出由经贸委牵头的调查组,前往芜湖县调查。 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当地企业外迁的势头。在今年县人代会上,人大代表就这一问题质疑政府,并重点提到了芜湖县。随后,该县再次派出由县人大牵头的调查组,前往芜湖县调查。 “每次调查组来后,我们都会派出专门人员回访,与浙东某县的一些部门沟通。”芜湖县委书记杨良文告诉《决策》。杨良文认为,该县企业外迁有其必然性,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制约,缺电、缺水、缺土地、缺劳动力资源。但是他们有资金、有项目、有市场、有人才,两地可以相互补充。 为了顺利招商,芜湖县后来在招商时不得不尽量避免与当地政府接触,转而直接与企业接触。 今年年初,芜湖县提出,全年开发区要引进企业30家(投资亿元以上的4家,投资在5000万至1亿之间的6家,1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的20家),但到今年5月底的时候就已经引进54家。这远远超出芜湖县决策层的意料。截至2005年10月,全县签约项目178个,超过前两年的总和。 肇始于2003年的招商热潮 芜湖县的招商热潮始于2003年。 是年4月19日,也就是县人代会结束的第二天,芜湖县招商引资直播大会在县广电演播大厅召开,县主要领导和各科局负责人参加大会,各乡镇则分别组织相关人员观看。这次大会确立了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增强实力的发展思路,招商引资被确定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抓手,自此,招商引资的氛围在芜湖县浓了起来。 不巧的是,非典袭来,全县招商引资的热度渐渐冷却,直到当年7月,全县再次开始动员。2003年10月1日,芜宣高速通车,在通车典礼之后该县举办了一个投资说明会,会上也签订了一些小项目。 也就是在这一年,芜湖县决策层提出招商引资“3个1/3”的举措———要求各单位拿出1/3人力,拿出1/3财力,主要领导干部拿出1/3的精力。芜湖县委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决策》,县委书记和县长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他们每周去开发区至少三至四趟,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并且曾多次前往江浙地区招商。 2005年,芜湖县委县政府又将8个乡镇和县直机关划成16个口,每个口至少有3个人常驻在外,按照要求,每个口一年至少要开一次推介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就招商引资花费的成本来说,每个口一年至少要耗费20万元,全县至少要四五百万,其中大部分资金由各个单位自己解决。芜湖县县长张士军告诉《决策》,“相对我们招来的项目来说,这些花费还是值得的,即使达到1000万也是值得的。” 在今年上半年招商会议上,有些干部认为上半年超额完成任务,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参加会议的县委书记杨良文当即提出“五个不变”———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不变,坚定抓招商引资的信心不变,主要领导花主要精力抓招商引资的决心不变,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不变,坚定选好商招大商、务求招商的实效不变。 “我们还处在探索阶段,成效是初步的,差距还很明显,今后还要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在采访中,杨良文书记多次向本刊记者强调。 实际上,在过去的招商工作中,芜湖县也有过困惑与彷徨。最初将目光盯在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结果招商成本高,招商难度大,最后只好将目光转移到江浙地区,盯住那些有产业转移的县市区,当然也包括乡镇。 “招商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代理招商、驻点招商、网上招商等等,其实只要做好一个就很不容易了。我们的招商方式并没有创新,也就是驻点招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踏踏实实地去做了。”在谈到芜湖县招商方式有哪些创新之处时,张士军县长如是回答。 从“政策招商”到“产业招商” 那么,芜湖县又靠什么将客商招来呢? 芜湖县副县长张志宏告诉《决策》,首先,我们的区位优势是很明显的,三条高速———合杭高速、沿江高速、芜太高速将穿境而过。芜太高速通车后,芜湖到上海的距离将从现在的345公里缩短到250公里,到南京禄口机场只要40分钟。 其次,是生产要素的优势,在宏观调控前批了1万亩土地使用计划,这些岗丘地均为非农耕地,是修高速后的废弃地、荒地。2004年上半年,国土资源部等国家6部委来检查,高度评价了这种做法,认为这是符合循环经济的。在水、电、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方面,芜湖县同样十分充沛。 再次,是产业特色优势。从2003年开始,芜湖县就注重拉长拓宽产业链,从产业的源头缝合断层,填补空白,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铸造、表面制造、电镀、冲压、锻压、热处理、配套大市场,产业链的各个部分应有尽有。目前,开发区机械工业涵盖了汽摩配、精密机床、精密铸造、环保设备、印刷装备、包装设备、磨具、农用机械、工程机械等。 张志宏副县长认为,产业招商是招商的最高形式,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形式,芜湖县的招商目前正从过去的“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过渡。 芜湖县给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是:财政奖励方面,前3年地方所得的80%,后2年地方所得的50%;收费方面,入区项目行政性收费全免,事业性经营性收费按下限减半。但是在各地招商引资“新招”不断的情况下,这种政策优势正逐步丧失,吸引客商眼球的转变为这个地区产业的集聚状况。 2004年,数十家来自浙东某县的企业扎堆机械工业开发区,在当地官员看来,这就是产业链发挥威力的最好说明。为进一步扩大招商成果,芜湖县将招商的重点区域放在机械工业发达的地区,如瑞安、玉环、萧山、乐清等。 选定招商企业类型和招商地点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说服有外出投资意向的企业到芜湖县投资,然而,这并非易事。 芜湖县招商局局长陶荣告诉《决策》,招商人员很辛苦,在外地一个人都不认识,有人形容自己像个推销员,背上包,带着材料,一天要跑上十几个企业。由于全国各地到江浙地区招商的人很多,多数企业对招商人员往往有抵制情绪,我们的招商人员不得不接受这种冷落。 对此,张建国深有感触。 记者见到张建国时,他刚从萧山招商回来。身为芜湖县发改委副主任的他首先用了“三艰”———任务艰巨、工作艰难、生活艰辛来概括在外招商的日子。在招商队伍中还流传这样一句话,“出门的时候像公子,找到人的时候像孝子,回来以后像孬子”,招商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产业升级之惑 如果说招商需要手段,那么,“安商”则更需要智慧。 钟国泉总经理告诉《决策》,当地政府的服务意识比想象的要好,比如杭州客商子女读书问题,县里就曾以红头文件形式规定可以上芜湖县最好的学校,而且是免费。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障碍,得知情况后,开发区管委会出面协调,最终都一一安排了。这看起来是小事,但对我们员工来说,这就是大事。 最让钟国泉头疼的是招工难的问题。钟国泉介绍说,公司目前有员工270人,如果生产线全部开通,至少需要600名员工。记者了解到,今年正月初八在民工返乡高潮时,县里举行了大型招聘会,管委会也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工厂里来了80名报名的工人。 目前,芜湖县委、县政府正在谋划明年招商工作的重点。 最近两年,芜湖县开发区在量上有了一定的积累,主要精力放在产业构架上,下一步随着开发区的发育,要在好项目上做文章,按照县主要领导“尚不成熟的想法”,“好、大、高、外”项目(好项目、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外资项目)将成为突破口。 杨良文书记介绍说,如果“十一五”期间每年引进100家企业,那么5年后我们将引进500家企业,加上内生企业,全县的财政收入将有十几个亿。要实现这个目标,下一步要扩大招商领域,创新招商方式。 随着开发区和产业的不断壮大,一系列问题也将随之出现。 张士军县长告诉《决策》,三产滞后、公共产品滞后将是下一步必须解决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开发区的产业工人将达到5至8万人,如果县城的承载能力跟不上,工业化和城市化就会脱节,县里要在推进城市化,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只有这样工业化和城市化才能相得益彰。 “招商的势头很猛,但是从附加值来看不是太高。‘微笑曲线’的两头———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仍在外面,我们基本上属于生产基地,还是靠消耗资源来发展。一旦优势资源用尽后,这些企业还是会选择离开。”张志宏副县长担忧道。 据介绍,目前,芜湖县正寻求开发区产业升级上的突破。在项目引进重点上,强调研发生产型或服务综合型,而非初级加工生产。在产品的技术水平上,要由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力争完成开发区科创中心的规划设计并开始建设。 张志宏副县长同时强调,我们并不能因噎废食,否定开发区招进的中小企业,没有大量的小企业发展,不会有走上塔尖的企业。 “这个产业链有多长,就决定了这个开发区能走多远。目前这个开发区非常初级,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至少要5年的时间。”陈柏林如是说。 (本文原标题为芜湖县升级招商模式) 独家声明:《决策》杂志独家供新浪网稿件,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经签约的合作单位)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