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祝福中国矿工平安回家(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18:09 南方人物周刊 | |||||||||
矿井中的煤矿工人开心地笑着 煤矿工人正在工作 矿工班长易斯桂和他的同事们 矿井示意图 本刊编辑部 作家余华说,在现在的中国生活一辈子,相当于国外生活几辈子。 在一片世相纷繁、经济高歌猛进之中,如果能拨开迷雾,我们会发现,中国的真问题,仍然在于改革的公平、国家的民主、改革成果能否尽可能惠及大多数人。年中,中央党校
王斌余事件就是一个强烈信号:含辛茹苦几个月,却拿不到工钱,这位可怜的农民工在激愤之下连杀四人。这,正表明社会弱势群体由受虐转向施虐的报复倾向,以及在此背景下社会和谐遭遇的严重挑战。 更令人深思的是,另一个由农民工占主角的群体——中国煤矿工人,正频频集体殉葬于中国波澜起伏的经济巨轮下。近年来,中国矿山的爆炸、坍塌或透水事故连连发生,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的数据,截止到12月11日,今年全国共发生煤矿事故近三千起,死亡的煤矿工人数达到5491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6人。 成百上千的死亡,让中国矿工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谐的最好注脚。 因为他们辛勤的付出与汗水;因为他们身处潮湿黑暗,却给世人带来温暖和光明;因为他们脏难险重的工作,哺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引擎;因为埋葬他们的爆炸声,共鸣着中国两极分化的警报声;也因为国人对这种爆炸声的强烈质疑,中国矿工,成为2005年南方人物周刊的年度人物。 在这个冷澈的冬季,本刊记者兵分三路,分赴江西萍乡安源煤矿、河南新密大平煤矿、以及广布山西各地的小煤窑,贴身采访了三个典型意义上的中国煤业细胞——一个采煤班组和他的成员,一个从矿难死亡线上挣脱的矿工和他的家庭,一个产煤大省的小煤窑利益链,深入矿井而后形于文字,我们相信,它们还原了中国700多万煤炭工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矿工群体在非典型环境里的典型生存。 如同每一位生活在中国的普通百姓,在平静的日子里悲欢离合,在柴米油盐中喜怒哀乐一样,每一位矿工都有他们的故事,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场所时刻面临危机,他们的故事,更关乎生死谜,手足情,更关乎个人生存最低的底线,以及中国经济成长最高昂的代价。 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本刊记者在各地采访时,中国各地的矿难依然不绝于耳。 回顾一下有关数据是必要的: 中国煤炭工人总数有700多万,比全世界所有其他产煤国的煤业工人加在一起还要多。 农民工占下井工人的绝大多数。即便是国有煤矿,在井下第一线的也大多是农民工;至于全国各地矿区漫山遍野的小煤窑,更全是清一色的农村青壮年。 目前中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产煤国家煤矿事故人数的总和,每年死亡大约6000多人。 中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正如中国单位GDP的高能耗一样,单位煤产量所牺牲的生命也高居世界第一——2003年全世界产煤约50亿吨,死亡人数8000人左右,中国煤炭产量16.6亿吨占33.2%,而死亡人数6434人占80.4%。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近100倍,俄罗斯的10倍,印度的12倍。 2004年,共有6009名中国矿工在爆炸、透水、塌方和其他事故中丧生,占世界矿难死亡总数的80%。 爆炸响起、烈火吞噬、巷道坍塌、洪水冲撞之际,矿主们损失的是金钱,官员们损失的或许是官运,只有矿工,丢掉的是生命。 因小说《神木》而闻名的煤矿题材作家刘庆邦说,一个矿工的死亡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是广泛的,不是孤立的;是深刻的,不是肤浅的;是久远的,不是短暂的。 “我们通常衡量一场事故的损失,是以‘直接’、‘间接’、‘经济’、‘万元’等字眼作代码的。我一直不甚明白,一个生命的死亡算不算经济损失,如果算经济损失的话,生命是怎样换算为经济的,或者说怎样换算为万元的,换算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 把遇难矿工的名字一个一个地写出来,念出来,就像美国人在纪念“9·11”时不厌其烦地念完三千多罹难者的名字一样。这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对生命的尊重。 中国矿工常说的是:今天晚上把鞋脱在井上,不知明天还能不能穿。而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煤炭行业已经成为“本质安全型行业”。值得一提的是,在煤炭占国内生产能源1/3的美国,20世纪末煤矿工人已减少到8.1万。 要减少矿工的死亡,必须减少矿工的总数。恰如“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 我们说,什么时候中国的煤矿工人数量骤减,主要依靠机械作业;中国的出口模式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这,将是中国矿工的新生,也是这个国家的新生。 最后,我们祝福,每一位矿工,今天,明天,以后更长的日子,你们平安回家。 你们的平安回家之路,也是中国的平稳变革之路。 相关报道:安源煤矿1100米井下亲历记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