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主与法制时报专题 > 正文

分析:日本100亿日元基金计划难改善中日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12:37 民主与法制时报

  本报记者 白涛

  据日本《读卖新闻》近日报道,在首相小泉纯一郎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之后,中日关系在去年年底已达到建交以来的“最低点”。这次,日本政府首次精心策划一项官方主导的民间交流方案,要以“日中21世纪基金”计划来打开日中症结,让日中下一代“增进了解可以消除历史隔膜”。国内分析人士认为,事实上,通过这种交流加强中日关系并非创新之举,
日本政府正确认识历史并付诸行动才是解决根本性问题之关键所在

  百亿日元意在培养中国“亲日派”

  从2006年2月起,日本政府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将拨1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亿元)专款,设立“日中21世纪基金”(暂定名称),该计划将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中国高中生,对日本进行中长期访问、并在中国各地设立日本信息据点。日本政府另外还向日中友好会馆拨款5亿日元用于中国高中生的短期赴日交流。

  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政府近期目睹日中政治关系的每况愈下,日本舆论之前的调查显示:基于“中国反日”,也致使日本民间开始“反感中国”。为减少中国人民对日本近来的强硬姿态的不满,于是在外交上大力推展各方攻势。建立“日中21世纪基金”计划的目的是要日中下一代“增进了解可以消除历史隔膜”。日本政府深信,加深中日新一代交流,避免历史重演,是中日缓和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以此来推动日中停滞的外交关系。

  被认为在“后小泉时代”竞争中领先的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日前就曾在中日问题上多次提出“有必要增加留日的中学生,以便培养更多的亲日派”。他的这一番话,也是“日中21世纪基金”迅速出炉的重要原因。日本《读卖新闻》也认为,不图“正面解决”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只以“日中21世纪基金”计划来打开日中症结,是“亡羊补牢”之策。

  为了让中国人能更加亲近日本,日本政府还首次编列预算在中国播放动画等文化产品,预定在2006年编列宣传预算为31.1亿日元,其预算规模比前年增加11.6亿日元。外务省官方网页的中文宣传内容就有“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了不要再发动战争”。外务省还将打算推广日本最受欢迎的动画与流行歌曲,在中国的地方电视台播放。

  修修补补岂能抹掉侵略历史

  日本100亿日元的交流基金是由日本政府从补充预算中拨款20亿日元,国际交流基金会等机构出资80亿日元,然后使用这笔基金所得的利息收入每年约2亿日元,其用途是要推动以下三项事业交流:第一,每年邀请约150名中国高中生赴日本进行为期两个月到1年的中长期访问,通过在日本家庭生活和与同年龄青年之间的交流,亲身体验日本的社会文化。第二,让参与日中交流的双方政府机关、非政府组织、企业团体和个人共同建立一个联络网,促进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培养两国交流的接班人才。第三,在中国各地的公立图书馆和大学内开设“日本信息据点”,并邀请活跃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和企业人员参与介绍日本的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沈骥如研究员对《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说: “日中关系现在处于低潮,这是日本政府采取的修修补补行动。每年培养150个高中生也不能改善现在的关系。日本对我们整个中华大地的血腥屠杀、野蛮占领,日本对中国的不断侵略,想把中国人对日本的记忆抹杀掉是不可能的。培养少量‘支日’派是没有用的,中日‘世世代代友好’关系是老一辈政治家如毛泽东、田中角荣等站在历史的高度、正视历史达成的共识。”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事实上,通过这种交流加强中日关系,并非创新之举,关键还得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其中日本政府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才是关键。

  正视历史不能停在口头

  “想起当年的战争,心情非常沉重。今年6月,我访问塞班的慰灵之旅也堪称为一次沉痛的旅行……日本从昭和初期(1927)到昭和20年(1945年)终止战争,几乎没有和平的日子。我们应努力对过去的历史按照时代的发展给予正确的理解。这不仅对于日本人自身非常重要,对日本人与世界进行交往时也非常重要。以战后60年为契机,过去的各种事实都相继被报道并广为人知。我诚恳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对过去的事实进行正确的理解,并得以继承而使之有益于将来。”

  由于去年是战后60周年,天皇生日当天的讲话被日本人士形容为“异常举动”。韩国《中央日报》指出:“天皇的讲话,主要是处于对目前部分右翼分子美化日本侵略历史等行为的忧虑。”

  沈骥如研究员认为,在日中关系处在一个严重的时期,中日两国如何走下去?日本天皇在日中关系面临危机的时刻,发表呼吁国民正确对待历史的讲话,意味深长。天皇的行为表明要正视历史、证实中日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小泉首相也没有说不要正视历史,但他却还蛮有道理地说:“为什么不能理解我参拜靖国神社?”由于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他们在日本政界影响的加深,比如对“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就曾说是日本的主权,是小泉的主权,别国不能干涉。小泉同意“以史为鉴,正视历史”,但他还是在靖国神社一再参拜。我认为嘴上再说也没有用的,要把正视历史变成“行动”,尤其在参拜问题上,正确对待历史的关键是拿出行动来。

  “世纪基金”实为日右翼买单

  日本《朝日新闻》12月25日报道了日本内阁府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日本人对中国的亲近感急剧下降,对中国感到亲近的人为32.4%,比历史最低的去年又低了5.2%;对中国感到不亲近的人竟然高达63.4%,这也创下了自1975年以来进行同类调查的纪录。同时,认为日中关系良好的人仅为19.7%,而认为日中关系不好的人却高达71.2%。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今年春天中国的一些反日 集会以及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所带来的影响。

  报道还说,对内阁府24日发表的《关于外交舆论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同中、韩关系持悲观看法,导致这种情况的最大原因是首相持续参拜靖国神社。而在这此前,对中国具有亲近感的人上升到了47.5%,但去年降到了37.6%,今年又降到了32.4%。小泉首相一直表示,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了表明不再进行战争的决心和意志,强调了参拜靖国神社的“正当性”。但是,他的言论只导致了外交关系的不断冷却,还引起了中国各地的反日 游行,这又使日本国民增加了对中国的不信任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日本民调对华好感下降,沈骥如研究员认为,这与近一段时间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及其大肆宣传有着重要关系。由于他们的活动十分猖獗,随着反华漫画的热销,一系列唱衰中国的书籍相继上市,逐渐代替从正面描写中国的书籍,部分周刊杂志更是连续推出有关日中摩擦的专集,营造日中关系恶化的印象,借机试图翻案。像日本电影,例如近日上映的《男人的大和号》就是歌颂大和号

航空母舰(新浪编者注:应为战列舰)3000多日本侵略军的影片,其意图是为其军国主义张目,为其侵略翻案。另外,日本的一般国民都是
二战
以后出生的,由于他们对二战感受的不深刻,在右翼势力大规模宣传攻势下才产生对中国有反感。”

  日本右翼煽动日本国民反华并屡屡伤害中国人民感情,中国人民因此对日本产生不信任感,按照这个逻辑,日本的100亿“亲日”基金实为右翼的恶行买单,但百亿日元真的能买回中国人民被伤害的感情吗?

  中日关系民间之忧

  2005年,中日关系处于一种非健康的状态,4月以来,中日高层会晤基本中断;其后,中国总理吴仪访日中断提前回国;日前,中国驻日大使王毅提前返回述职;中日两国关系可以说是陷入冰点。在这种情况下,小泉在日本入常、历史问题、东海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上剑走偏锋,如此一来,两国关系势必在短期内回头无望,令人遗憾。

  而据日本政府最新民意调查显示,日本民间对中国的敌对情绪变得愈加浓烈,这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中日关系最大的希望在于民间,最大的危险也在于民间。在一个民选政府,民众的声音代表未来。

  在笔者看来,这种民意的根源只可能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日本右翼势力的挑动,二是日本民众心理,三是中日民间思维冲突与民意互动。右翼势力的确值得警惕,一旦这种思潮与民意吻合,后果不堪设想。

  马立诚先生认为,站得高一点来看,中日关系在未来历史上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一是日本加深与美国结盟,提防和对付中国;二是不即不离,互相猜疑,暗施冷箭;三是中日合作,共同促进两国及东亚、东南亚的繁荣。第二种状态其实是一种过渡,不是滑到第一条路,就是进到第三条路。究竟何者对中国更为有利,是不言而喻的。邓小平先生韬光养晦、争取和平的外交环境的大战略意义正为实践所证明。

  当然,有人会说,现实问题是日本右翼越走越远,中国政府包括王毅大使在内的努力都被抛到一边,正所谓“我将有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但实际上,这也正是中日民间理解与沟通成为必要之所在。

  前几天,广州本田老总做了一个演讲,他演讲的大致意思是很多人抵制日货,当然包括广州本田在内;更有甚者,日本制造的车遭到破坏。他坦诚地表示,广州本田的整个生产线实际上都属于中国,更重要的是,它的零部件配件在中国,它直接解决就业上万人,而提供就业机会的趋势还在扩大。他希望民众对于抵制日货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从感情上来说,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伤害,作为受害者,我们厌恶、痛恨,都在情理之中。但是,这种厌恶并不成其为采取极端方式发泄情绪的理由。

  因为事情不仅仅是单向的,不只是来自日本的道歉或者忏悔,中国民众也需要有一种大度去促使日本有这种忏悔和反思。不仅仅日本的民意将可能成为左右日本政府的力量,来自中国民间的民意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响中国政府的力量。

  对于中国民众来说,和平是福祉所在,狂热的、非理性的思潮只会把自己推向对抗的深渊。而此时此刻,在两国外交陷入困境,反思各自的民族主义,克服狭隘观念,就成为两国国民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中日何时走向战略稳定:从长期看未来对中国有利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