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安徽宿州跟跑战略:在跟跑中缩小与苏浙差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17:30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贺海峰

  2005年12月15日下午6时许,安徽宿州市发改委会议室里,《埇桥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几经修改、完善,终于获得通过。在长吁了一口气之后,埇桥区计委主任胡宏伟却以一种焦灼的口吻告诉《决策》:“接下来将立即申请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待遇,这一过程将更为艰难。”

  胡宏伟的焦灼不是无端生发的。早在1992年,与埇桥区毗邻的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就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开发区。如今,铜山经济开发区的生产总值已突破20亿元,进区企业已多达700余家。

  这一差距,不独存在于埇桥和铜山之间。环顾周边,与宿州毗邻的苏北地区发展势头极为迅猛,2004年宿州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徐州的25%、淮安的55%、宿迁的83%,各县区的综合经济指标与徐州、宿迁所属的铜山、丰县、沛县、睢宁、泗洪等县也都有较大差距。

  令人振奋的是,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安徽推进东向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2005年8月,宿州的决策层出台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跟跑”战略,明确要求下辖的四县一区“跟跑”毗邻的苏北五县。其中,砀山“跟跑”丰县、萧县“跟跑”沛县、埇桥“跟跑”铜山、灵璧“跟跑”睢宁、泗县“跟跑”泗洪,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各县区经济发展速度达到苏北平均水平,在省内位次明显前移。

  这一战略表明:多年来一直谨小慎微、小步慢走的宿州,终于开始策马扬鞭、奋力提速了。

  从幕后走上前台

  10多年前,宿州和苏北地区相比毫不逊色。据说,当时丰县的干部常常慨叹:“我们的经济要是赶得上砀山,那就好了。”言辞中,羡慕之情显露无遗。

  彼一时,此一时。尽管同属“淮海经济区”,萧县、砀山历史上也曾长期隶属徐州管辖,自古就有“‘萧砀丰沛’为一家”之说,但其后由于行政区划的阻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宿州与徐州等地的差距越拉越大。不要说和发达省份相比,就是在安徽省内,宿州所属四县的各项指标也多居于后10名之列。宿州,似乎已英雄迟暮,越来越被边缘化了。

  更为本质的原因何在?开放型经济的落差、思想观念的陈旧。1992年,徐州就确立了“外向带动”的发展思路,之后,这一思路促进了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而直到2002年,宿州市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还有一些官员、专家坚持把“农业立市”放在发展战略的首位。

  面对日渐扩大的差距,宿州决策层急谋崛起。从“新兴工业城、现代农业市、皖东北商贸中心”的定位,到打造“以宿城经济圈为核心,以萧砀、灵泗经济板块为两轴”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再到“6+3”工程(煤电产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加工制造业、劳务供应、商贸流通、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等六项产业基地以及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社会公共事业等三项基础设施)的实施,宿州的发展脉络日渐清晰。

  更大的转折发生在2005年5月22日。这一天,履新不久的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专程赴宿州调研。翌日,郭金龙得出结论说,宿州一定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区位优势,以更加开明的态度,以更大的决心迈出东向发展的步伐,主动融入徐州经济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双向互动中加快发展,实现互赢。他强调,“经济发展不应当受到行政区划的束缚。”

  2005年5月31日至6月1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广德县、宁国市召开“加快毗邻苏浙地区发展座谈会”。会议提出将重点支持沿边7市及其所辖的23县(市、区)发展,而宿州市及其所辖四县一区全部位列其中。

  “怦然心动。”在接受《决策》专访时,宿州市市长唐承沛这样来形容他当时的激动心情。他兴奋地说,“这是宿州第一次在全省发展的大战略中全方位走向前台、当上主角,战略机遇前所未有!”

  宿州将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宿州的决策层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派出市直各部门及四县一区的大批干部赴江苏徐州、宿迁、淮安等市实地调研。调研归来,干部们说,这些地方的干部挂在嘴边的就是“招商引资”,平时议论的总是“项目建设”,“相比之下,我们的干部太舒服了!”

  经过80天的充分酝酿,2005年8月19日,宿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宿州崛起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进一步强化“四种意识”,即创新意识、融入意识、“跟跑”意识和开放意识,特别强调“把主动融入徐州经济圈作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对接长三角的起跳板”。《意见》全文不长,一共只有9条,每条都极具针对性。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看到后,批示了三个字:很切实。

  随后,宿州市委机关报《拂晓报》连续配发9篇评论员文章,对《意见》逐条进行阐述。四县一区及市直各部门一把手也纷纷撰文表态。这些文章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观点:抓住机遇就是功臣,丧失机遇就是罪人!

  紧接着,宿州的决策层不失时机地提出:“十一五”期间,宿州将“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扩张经济总量……”,力争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其中,最关键的是实施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工业增加值实现三年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要保持30%左右。一位参与宿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组的官员说,宿州人不应对这一目标感到诧异,因为这些在徐州等苏北地区早已成为现实。

  2005年12月8日,宿州市政府率10余个市直部门负责人抵达徐州,与徐州市政府签署了《徐州—宿州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就构建对话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加强经贸合作、促进设施共建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由于宿州方面准备充分,徐州市市长李福全连声感叹“深受感动”,并指示有关部门补充了不少合作条款和项目。

  “《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宿州融入徐州经济圈,借助徐州都市平台实施东向发展实现了良好开端。”宿州市发改委总经济师岳德玺评价道。

  在“跟跑”中缩小差距

  “2005年1-11月份,宿州市工业增加值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27.5%,在安徽17个地级市中排名第四,在皖北六市中仅次于淮南。”宿州市工业经济委员会一位负责人不无自豪地对《决策》记者说。

  这是宿州“工业强市”战略的新突破。多年来,宿州第一产业比重之高,在安徽绝无仅有,在全国也不多见。2004年,宿州市三次产业比例为44.8:24.4:30.8,三次产业结构极不合理。

  迅速膨胀工业总量,已成为宿州发展的当务之急。宿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今后,将主要以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各县区的“跟跑”实绩。

  为了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宿州拟从2006年开始,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达到870亿元。其中,将加快推进铁路、高速、淮水北调、航道升级改造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煤电产业、加工制造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百亿元产业基地。

  为了抓好招商引资,宿州新招迭出:将所有驻外办事处均改为招商联络处,避免了“办事处不办事”的情况再度泛滥。对破坏招商引资环境的干部和群众,市有关部门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处理结果在《拂晓报》头条、倒头条的显要位置全文刊发,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据说,在此过程中,市里坚决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2006年,该市还将连续第三年下发关于招商引资任务分解的市政府“1号文件”。

  “很多办法,其实都是‘拿来主义’。在别的地方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就可以为我所用。”宿州市招商局一位官员告诉《决策》,“过去,一个几百万元的项目都要由市领导出面接待,现在上亿元的项目主动上门也开始多了起来。”

  《决策》记者在萧县采访期间,就遇到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作为我国方便面行业前五强企业之一,锦丰集团被萧县政府的诚意打动,毅然将北方总公司总部从唐山搬至萧县。营销总经理李锐鹏解释说,萧县交通便利,原材料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契合了公司发展的战略需求。

  资料显示,2005年宿州市招商引资总额突破45亿元,5年之内连翻三番。

  据测算,2008年,将成为宿州发展史上的一个“拐点”。这一年,宿州市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将会出现重要转变,二产比重逐步赶上并超过一产。这都标志着宿州经济发展形态将由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城市建设由较低水平的半城半乡向区域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转变,整个发展面临着从艰难爬坡向奋力崛起的重要转变。

  但这些变化与“跟跑”对象相比,仍然差距甚远。仅以埇桥区为例,2004年,埇桥区二产产值为30.72亿元,而此时铜山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就已高达40.07亿元,居江苏省第16位、苏北第1位。

  《拂晓报》的评论员文章是这样评述“跟跑”战略的:“在长跑比赛中,实力相对较弱的选手,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比赛过程中,紧紧跟在领跑队员的后面,既保持比赛的体力,又保持比赛的信心。许多情况下,取得优异成绩的可能还是‘跟跑’者。……在现阶段,宿州的实力决定我们不可能做领跑者,当好一名跟跑队员,紧紧咬住他们发展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做安徽的“特区”?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宿州周边的几个城市,都是“政策特区”。

  徐州,是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近年来,江苏为支持苏北发展,把徐州确定为全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赋予其特殊的优惠政策。这对徐州而言,可谓如虎添翼。2004年,徐州经济发展实现“双超”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95.8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10.2亿元,增长41.3%。

  宿迁,是江苏唯一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指出,“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宽松的政策环境为宿迁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该市对进开发区的工业企业实行所得税“五免五减半”、“增值税两免三减半”和每度电下浮0.1元的政策,且企业在用电、用水、用工方面不存在数量限制,使投资者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产业快速扩张,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山东最为贫穷的荷泽市,早在1998年底就被省里纳为重点帮扶对象。2004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突破荷泽”战略,并召开了“加快荷泽发展现场办公会”,十几位省级领导、40多个厅局主要负责人到场。至此,荷泽开始成为山东内陆的“新特区”。随后,山东省专门发文强调,“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允许和支持荷泽市采取比其他地区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文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有的放矢,对荷泽的出口退税、交通、用电等六个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对比之下,作为安徽传统农区的宿州,则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中。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几经调整,从“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到开发“两山一湖”,再到打造马芜铜产业带,宿州总是失之交臂。

  在“加快毗邻苏浙地区发展座谈会”上,安徽省明确提出,对沿边地区从体制、机制创新到资金、工业园区、用地指标、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倾斜。《决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一举措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创新。比如,宿州的企业电价比周边省份的电价每度普遍高出0.2元,在招商引资的竞争中,这对宿州来说,其实是很大的劣势。

  有学者和官员进而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安徽能否效仿山东和江苏,把宿州作为“政策特区”,以求达到“突破宿州,带动皖北,促进全省发展”的目的?不过,也有一些官员认为,一个欠发达地区,最为可怕的,不是没有政策支持,而是等靠要、灰心丧气、得过且过的“欠发达心态”。哪个地方热气腾腾、豪气干云,哪个地方就发展起来了。

  省里将给宿州多少政策?安徽省政府将于近期召开“加快三市两县(宿州市、亳州市、阜阳市、寿县、霍邱县)发展会议”,届时,这一问题的答案将会揭晓。但从宿州各县区竞相“跟跑”的火热气氛来看,省里给不给政策、给多少政策,已经不是宿州崛起中的最主要问题。

  宿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道保在接受《决策》专访时,充满激情地说:“只要路子对头,紧张快干,没有干不好的!”诚哉斯言!■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