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未来报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20:49 mangazine.名牌 | |||||||||
1.如果您计划购买一台冰箱,您将不用再听那些喋喋不休的推销员唠叨,电子论坛将会为您提供最为丰富的信息。 2.音乐销售将出现新模式。那些对光盘和磁带等产品感到头疼的用户将可以不再受它们的侵扰,以全新数字模式出现的音乐产品将会登陆市场,且音乐将会成为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1995年,比尔·盖茨在轰动一时的《未来之路》中写下了对于未来的诸多猜想。对于本书,盖茨信心爆棚,“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些预测不太可能,甚至十分荒谬,但是我保证这是本严肃的书,绝不是随随便便的戏言。十年后我的观点将得到证实。” 好事者— 《Forbes》 杂志—偷偷记下了盖茨吹下的老黄牛,果真于十年之后的2005年,把盖茨当年所作的猜想抖将出来,一一检验。让编辑 “解恨”的是,这位微软帝国的老大果然在一些问题上失了足。例如,盖茨预测:“您丢失或者失窃的摄像机将自动向您发送信息,告诉您它现在所处的具体位置,甚至当它已经不在您所在的城市也可以被轻松找到。”而实际的情况是,除非你随时带着地雷探测器,否则就算是你同一办公室的同事做下的手脚,不用刑讯逼供的方法你根本无法咬定就是他干的。 但是,盖茨更多的猜想却被应验了,比方说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个例子:1.现在几乎没有网络上找不到的东西了吧?在Google的掩盖下,几乎人人都可扮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师;2.mp3播放器、iPod等音乐产品几乎让磁带和VCD滚出了历史舞台—虽然很多人说iPod侮辱了“音乐”这个东西。奇怪的是,既然盖茨已经在10年前预测到了音乐产品的威力,为啥还让苹果抢占了先机? 《未来之路》 之所以影响深远,不仅在于作者是地球上最让人嫉妒的牛人,更在于人类永远都存有好奇之心。所以,趁着我们对生活还充满激情,赶紧使劲地想象未来的生活将会是多么美好,否则突然有一天醒来,你我都变成了机器人,伙食由蓝色小药丸代替,自此没有了吃的乐趣;或者都变成甲壳虫,重重地从床上摔下去,从此再没有睡的乐趣;或者变成蒙娜丽莎,成天傻傻地挂在那里,没有了外出游玩的乐趣…… 接触过美国人的人大概会做出以下评价:没有历史的美国人看起来头脑简单,他们编造的悲剧让人发笑,他们编造的喜剧让人发痒。这个评价很容易理解,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让每个生活在中国的人都把十年当作一年过;一个当代中国人经历的二十年,可能就是一个美国家族经历的二百年;套用“天上一日,地下一载”的古代神话,今天的局势可以说是“中国一日,美国一载”。因此,今天的中国人尤其适于想象,因为可供想象的空间实在太大了。 今天,当我们若无其事地使用MSN、Google、手机、笔记本、iPod、博客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1996年,那时磁带播放的《心太软》满大街乱叫、砖头大小的大哥大被当成防狼工具的一种、BP机和固定电话相依为命、带有碗状显示器的486被当成火星叔叔一样被围观、类似木子美的叫声只能通过文字版本的BBS被意淫……有个笑话说,一个新西兰人从当地买了一款新潮手机送给中国人,存心要让一位中国朋友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结果发现此款手机在中国已是一年前的淘汰产品。 脚步太快,难免把灵魂跑丢了。当时间的脚步又站在新年的门槛,我们又有了停下来想象的冲动。我们的目标和比尔·盖茨一样,希望十年后再拿出这份猜想的时候,大多数能被证明是英明的;我们的目的又比盖茨更进了一步:除了高歌猛进的新技术,我们希望能为这个被赋予太多希望、同时又有太多包袱的大国画一张社会各个层面的图像,让深具学识又不乏想象力的中国精英为我们的未来十年做一次温馨提示,以便在美好降临的时候不至于心跳过速—很多图像软件已经能够预测一个人一生的面貌,但是预测中国十年后的面貌却需要大块头的大智慧。 为什么是十年?其实我们也想预测二十年、三十年,甚至赶时髦般来个2046年,但是中国的变化实在惊人,预测二三十年,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第二,所有涉及“十年”的文艺作品,大多是异常伤感的,比如“十年面壁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十年一觉长安梦,不识何人是楚囚”、“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当然还有2005年红极一时的陈奕迅的《十年》。仿佛十年便是一轮回,可以引发无尽的唏嘘。我们迫切想知道,“十年”对于中国而言福有几何,祸又有几何;第三,双手一伸是十指(多指人除外),十年一个断代,最易为人接受,既然猜想的内容足够精彩,流俗的“十年”就让它流俗去吧。 1 中国经济实力 将顺理成章进入前二三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制度缺陷随处可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这种从低端制度向高端制度发展或转变,或正是这种由无效率或低效率的制度向高效率的制度的发展,必然会让中国积淀下来的人力资本以最大的能力释放出来。 我们大家都知道,市场经济之所以如此神奇,就在于它的分散化决策,就在于它能够调整社会中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就在于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约束条件来做出最好的选择。而中国的改革就在于逐渐在赋予民众这些自主决策的权利,就在于民众生活中的经济权利在不断的扩张。曾记得,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媒体问我,特别是海外媒体经常会问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我通常会对他们说,不是社会财富的增长、也不是持续增长的GDP、更不是我们目睹的现代建筑与城市林立等,而是通过改革开放让个人经济生活的权利不断扩张,而是每一个人通过这种经济生活权利的扩张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也就是说,当中国的制度转变把人们经济生活权利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时,中国经济踏上一个又一个的台阶也就十分自然了。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十年里,中国制度改革会进一步加快,而由这种制度改革释放出来的能量也会相当巨大(前二十年的经验已经证明),而这些释放出来的能量一旦转变为经济动力与活力,那么中国经济增长也就会十分快速了。可以说,在十年后若以购买力计算,中国经济实力进入前二三名是顺理成章了。 (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 2 中华文明将 重塑新的国际关系伦理 今日之中日、韩日、东盟与日本之间正在发生严重的理念冲突,而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国外交的前现代因素日益在新的条件下发挥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日益得到东亚社会的承认。在东亚金融危机之时,中国完全可以不宣布保持人民币币值,这在传统的国际关系中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中国这样做了,而且这种行为至今已经清晰地显示出它的影响,这种行为以及东亚其他国家的积极回应已经共同构成了对国际关系理念的贡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在积极参与一个东亚社会的构建。日本,作为东亚的最成功的机会主义者,它秉承的理念日益成为东亚的异类。乌尔里希·贝克说:“民族国家是未完成的国家……谁在世界性的超级游戏中只打民族国家的牌,谁就输。”日本已经越来越孤立。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最近的一本书中描述了全球化的简要历史,他认为全球化分为1.0、2.0、3.0三个版本,第一个时期是国家的全球化,第二个时期是公司的全球化,第三个时期是个人推动的全球化。日本的国家主义理念在全球化的第一个时期与第二个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理念天然地被全球化的第三个时期排斥在外面。因为这个时期,全球化需要并将塑造一种新的地区伦理与国际关系伦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是由一个大国、一个地区高举文明的火炬,它代表了全人类理想。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所萃取并弘扬的信念正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环境下逐渐显示出它的力量。 未来的10年只是今日的延续。在过去的500年中,新的生产方式与新的生活方式已经彻底改变了东亚。东亚正在参与到这种潮流中,并加快步伐。在可见的将来,东亚虽然不是这个全球体系的主导者,只是推进者,但是正在成为越来越有力量的推进者。所以东亚的合作在可见的将来虽有局限,但空间广阔。更为重要的是,东亚正在创造一种新的理念,一种非西方文明现代化的理念,这种理念正在塑造新的国际关系伦理,并将照亮所有满怀希望的人们 (宣兴章,资深媒体人、 《蓝血企业》 作者) 3 高科技、人力资本 聚积最快的行业最有前途 对于中国十年后的经济会走向哪里,可以说,除非在这十年间发生战争(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中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一定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大势。那么,在未来的十年里,世界或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东西是什么? 一是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与互联网有关的产业。可以说,网络世界不仅改变我们的整个世界,也改变我们整个世界的生活方式,而这种世界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整个社会商业模式的根本变革。同时,与此相关的商业模式可以成为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在这个方面中国有相当好的条件。 二是人力资本的增长。可以说,在未来十年中,哪个地方的人力资本增长最快,哪个地方的经济一定会最有活力、增长速度也会最快。特别是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这种人力资本的增长也会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度的流动。而这种流动一定会出现聚集效应,即人力资本越是增长快的地方,人力资本越是会向这些地方聚集。中国有十三亿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今后十年应该是人力资本增长最快的地方。 可以说,对于上述两条,中国最能满足其条件。也就是说,别看目前中国的经济存在这样那样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国外的人看来问题是如此之严重,但是,如果中国能够在这两方面占优势,那么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就势不可挡了。特别是在人力资本增长方面,如果中国十三亿人口都在成长,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程度与速度就会超越任何其他国家,而这一点则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 而未来中国经济最具竞争力的行业,应该是上述高科技、人力资本聚积最快的两大行业。也就是说,与互联网有关的产业,与中国人力资本增长有关的行业,肯定会是未来发展最快、最有前途的产业或行业。 (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 4 普通话优势丧失, 各省方言重新变得理直气壮 2016年的时候不会有一个像曾经的粤语、上海话一样的一统天下的强势方言出现。那个时候各地区都会对自己的方言重建起自信,普通话不再是权力话语,而是交际工具。多样化的语言生态再次复活,那时候才会真正还原汉语的本来面目。 1949年后普通话的强制规范和推广,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但普通话实际上不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语言,在地方上,像我们云南,谁见过年轻人用普通话谈恋爱的啊,谁用普通话谈恋爱肯定没人理他!普通话其实是对语言的标准化、精练化,它是以消灭语言的肉感、丰富、创造性、细节、地方性知识为代价的。所谓去粗存精,精是什么,它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语言本身,普通话更适合于统一思想而不是丰富生活,它其实是一种权力话语。 普通话带来的是汉语单调粗陋,就好像我们宣传了几十年的现代化一样单调,到处都是高速公路,到处都是高、大、全,“金光大道”式的建筑—只是象征而不是家、故乡。当这种情势发展到最极端的时候,人们发现现代化虽然让人生活水平越来越符合某个标准,但生活也越来越无聊,今天方言的复兴其实是汉语对全球化话语的一种怀疑。表达了人们对多样化的生活世界即将丧失的担心。 曾经出现的上海话、粤语等一度流行全国的方言,是以一种强势的地方方言来对抗普通话,其强势与这些地区市场经济的繁荣有关。一旦这种局面打开,经济生活相对平衡,就会迅速进入百花齐放、各地方方言都迅猛恢复自尊自信的时代,各省方言将会在各自的地区重新理直气壮。 到2016年的时候,普通话很难再获得上个世纪60年代的那种优势,也很难再出现某种强势方言流行的局面,每一种方言都代表了一种活生生的地方生活,用不同的发音来解读同样的文字——汉语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汉字是统一的,但发音是多样的,这是汉语的原生态,我估计这个局面会复活。但我无法估计英语是否会取代普通话的地位,这要看中国民族的民族自信在10年后会恢复到何种程度。 (于坚,青年诗人。采访/陈炯) 5 世界异常嘈杂, 人们开始学手语 一百多年前,电话发明了,慢慢转为民用……如果一个人想听听异乡人的口音,再也不用策马加鞭连夜赶往异地,他只要拿起电话假装拨错就可以。 后来有了收音机、有了电视,人们听相声看小品,舒服地把屁股放在自家的沙发上,被异地人的口音逗得前仰后合……于是一部分人开始用方言唱歌,用方言拍戏。 再后来,网络来了,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人们在语音聊天室里群聊,在即时通讯工具里视聊,虽然大多蹩着普通话,但方言口音通过数据打包在大江南北电脑里畅快传输着。 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发达,方言不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听听而已,于是人们开始把自己的方言录下来—或者翻唱一首金曲 《双节棍》 ,或者配诵一段电影对白,再加上好事者不遗余力的传输……于是就到了我们的2005年,方言演艺开始泛滥了,几乎每首金曲都有若干不同的方言版本,仿佛不用方言做点什么就不时尚了。 未来的若干年,一大批为了方言而方言的歌曲、语音彩铃、情景喜剧、电影将会来势更加凶猛,完全不顾我们的感受。当然,还有更极至的:方言博客! 十年之后,2016年,在城市里,一批生于网络的年青人正当年,于他们来说,口音不再稀奇,他们就出生在一个天南地北的语境里,“方言”将会是两个生僻字。 那时,地球人满为患,有人说的汉语中夹杂着英语,有人说的俄语中夹杂着汉语,还有的人说的印度语里夹着唐山话……世界分外嘈杂,话语声超过所有工业噪音,成为第一大噪音污染源。 同时,科技极为进步,人们置身于各种无线接入中,WI-FI、WIMAX、6G……你走在大街上,对着空气用上述随便哪种口音说了一句:“我老婆在周围吗?”只听得从你的衣领处传出话音:太太正在去月球的飞船上呢。你正在窃喜,忽听得路旁类似于信息亭模样的东西传来喊叫声:你他妈还吃了豹子胆了?这么大年纪还去泡小姑娘!你老婆的话里夹着江西兴国口音。 世界一片嘈杂(有的人为此不惜移民去了环境恶劣的火星)。又加之有可能一不小心就碰到了空气中某个地方的语音指令开关,于是,人们开始学习手语,虽然还是处于无处不在摄像头监视之下、毫无隐私可言,但世界总算稍稍安静了一些! (胡吗个,歌手) 6 现在的“豪宅”、“户型” 等概念将只是温饱的象征 今天是工业化大生产的时代,没有个性、批量生产催肥了众多地产商,也帮助他们进行了初级积累。但是竞争逐渐导致大型地块很快就开发殆尽,城市的发展以及行业间的竞争将会带来更多的零碎的地产开发项目。这样的条件下,在保证工业化生产所带来的利润以及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提供充分发挥个性的简单居所将会变得更加主流。 这一点,发达国家已经在尝试,我国的某些优秀地产商也在尝试。可以大胆预测,简单但有未来技术保障的住宅势必将发扬光大。所以现有的所谓“豪宅”、“户型”等概念对未来人类而言,只不过是温饱的象征。最终的豪宅应该是“惟一”的、 “独特”的和“自我”的,所以并不存在统一的“向往”,只存在提供“模式”的平台,而地产商所提供的也仅仅是这个平台和足够发挥的空间。 10年后,技术的发展将打破过往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对于空间的历史认知,新的完全的空间概念的引入,将完全有可能使得居所设计更富于可变性。或许随着生产力及财富的积累,繁复的雕琢和夸张的设计将会充斥一些城市,或许简约至极的设计也会占据部分市场,但人们总是将他们对于生活的理想的投射于他们对于居所的理解上,而舒适又是惟一的一条准则。 (余泊,日源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主任建筑师、上海新天地二期建筑设计负责人。采访/孙小方) 7 大城市复兴, “回城运动”兴起 10年之后应该有相当多的人愿意回到城市的中心区域来。也许银行家和律师仍旧住在城市边缘的大HOUSE,但那些创意阶层,比如广告业、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会回到城里,他们会带动一轮“回城运动”。 其实美国人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城市拥挤、空气污染、治安以及贫民窟的诸多问题,让中产阶段发起“出城运动”,他们纷纷选择到郊外居住。而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大城市已经复兴。这和城市文明的发展有关系,大城市不再围绕大企业设立,真正给城市带来活力、带来资金的是创意阶层,对于他们来说,咖啡馆、博物馆、书店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是有趣,而城市会在十年后既为他们、又因为他们变得有趣起来。反之,郊区单一的生活形态则会让他们感觉无聊,他们不会在大卖场中买衣服,他们喜欢城市中心的那些店铺,比如现在的一些好的品牌的专场店,已经不是传统的商业形式,既是卖场,也是充满艺术气息、暗示着一种生活形态的展示厅。 城里的房子不一定会很大,追求面积,追求大面积带来的“帝王式的感觉”已经过时了,事实上购房者对这种宣传口径现在就已经厌倦了,那时候人们会更重视“第三空间”的生活。所谓第三空间,是生活和工作之外的,有点暧昧的、界限模糊的空间,毕竟人们的阶层的划分可能更细,生活更多元,城市的聚集度会提高,市中心能够提供这种功能不确定的空间。 (许洋,SOHO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采访/张丹萍) 8 家里的墙 不复存在 我们可以从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寻求一些答案。比如,室温、声音等影响因素可以被隔断墙以外的条件控制,所以隔断墙体可能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比如随着社会管理的完善,服务的发展及细化,小区和物业的概念应该也不会存在了,厨房或洗衣的空间也将发生变化;再比如随着结构及建材的发展,居者的个性也有足够的空间得到发挥,所以“户型”的概念也不复存在了。在环保科技的保障下,朝向的概念也应该淡化了……。所以,20年前的简单的居住模式应该是10年后的居住模式的雏形,只不过10年后科技含量高了,环境舒适了,能耗低了。 我们可以大胆想象,10年后,居住者拥有的是一方更为开放更为自由的空间。不再需要墙壁来对空间进行物理上的分割。到了家,你拍拍手,声控装置将会为你送上合适的灯光和暖(冷)风,然后你随便坐在哪一方空间,都可以看到电视,并且感受到移动沙发的温暖。卧室和客厅的位置可以随时变化。你今天想睡在东面或者西面,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指令,因为寝具的安置比过去更人性了。技术的保障使得生活更为随心所欲,特别是虚拟空间技术甚至可以改变人们对日照、朝向、风向等各方面的生理感官需求。 (余泊,日源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主任建筑师、上海新天地二期建筑设计负责人。采访/孙小方) 9 “可交流的房子” 成为居所的首要选择 未来居所的舒适性和环保节能性能自然不在话下,而沟通交流将是另外一个重要指标。就像20年前的邻里关系一样,人在沟通交流上的满足感将是一个重要的状态和感受,而这种机能又将超越会所、小区或公司等建筑形态的原始概念。 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的、比网络更自由直接的方式,将成为新的居所环境的最重要的一个技术环节。让人们在封闭的空间内与世界连通,IT技术无疑将会占据主导地位。或许,“可交流的房子”会成为居所的首要选择。居所与居所间信息的沟通与封闭,将世界组成了一个细小的蜂房,最后对人类的思维及居住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或许,像 《人猿星球》 那样,人最后会变得无知而呆板。这一切,只因为21世纪初,人们的居所变得更为开放,而实质上人们又因为居住得越来越舒适,心灵也越来越封闭,并且美其名曰:自我! (余泊,日源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主任建筑师、上海新天地二期建筑设计负责人。采访/孙小方) 10 没人再问 “你住几室几厅” 房子的品质已经和面积关系不大,和其他奢华的东西也没太大关系,方便会变成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而且房子的格局也会发生变化。有这样一个调查,据说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标准家庭,也就是父母带着孩子的,占到家庭总数的70%,所以那时候房子的格局也是差不多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标准家庭的数量就不到20%了,房子的格局也相应变化。 现在中国的房子的格局基本上还是为标准家庭设计的,两代人或者三代人,客厅、书房、卧室,人们习惯这些设置,不会想我究竟利用了多少空间,我真的是在书房看书呢,还是歪在客厅的沙发上看书? 所以,以后大家的房子会为多元化的家庭设计,可能是同性同居的两个人,可能是离婚的男人和他的孩子,他的第二任妻子,以及第二任妻子带来的孩子,总之有各种各样的家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房子,大家不会再问“你住几房几厅"的问题,而是随心所欲分割自己的生活空间。 (许洋,SOHO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采访/张丹萍) 相关专题:mangazine.名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