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王石: 最孤独的地方是南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17:48 外滩画报

  走在南极这个白茫茫的世界里, 除了探险队的寥寥几个人, 就没有任何生物了。天地一片死静。一种无言的寂寞和孤独不可阻挡地涌上心际。

  文/ 杨晓宇

  “南极和珠峰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是2006 年1月5 日,王石完成南极探险甫抵香
港后,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的第一句话,似乎他此次南极之行的感慨全包含在了这句话里。

  至此,55 岁的王石圆满完成了“7+2探险计划”——攀登上7 座世界著名的山峰,并到达北极点和南极点。

  从1999 年5 月登上海拔6178 米的玉珠峰开始,到2004 年7 月,王石征服了包括乞利马扎罗、麦金利、珠穆朗玛峰、文森峰、阿空加瓜峰、厄尔布鲁士峰、科修斯科峰等七大洲最高峰在内的14 座世界高峰。去年5 月,他又滑雪抵达了北极点,这次南极之行是“7+2 探险计划”的最后一程。

  将近一个月的南极行,给他留下的是手指和鼻子上的冻伤,以及依旧残留在身体里的兴奋。为这种兴奋而付出冻伤的代价,王石认为非常值得。

  其实两年前的12 月,王石已去过了南极,当时是为了攀登南极最高峰文森峰。当他第一次到达南极的时候,他用的是“新奇”二字。那一次,原以为南极没有泥土的他,还为着“南极竟然有山脉”而惊奇。

  此次冲击南极点,王石已没有上次那么惊喜了。可他还是很兴奋,在正式开始徒步探险的头一天晚上11 点左右,他还在帐篷外散步。

  王石的探险生活是1997 年从珠峰开始的,然而经过两次失败之后,他真正登上珠峰却是2003 年。52 岁的他成为中国登上珠峰年龄最大的一位登山者。

  与世界最高峰的攀登相比,王石的这次南极探险并没有太大波折。

  但是,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也许是因为这是探险计划的最后一站,在过程中,他却思考得更多。从珠峰下来,他坦然地承认自己是“强者”。可是这次,他却没有说到这句话。没有绝对高度的落差,在珠峰没有感受到的孤独感在此时浸入了茫茫冰原上王石的心里。

  作为人类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孤独感取代了对自然的征服感与挑战感,而且,这种感觉从12 月21日出发时就一直萦绕于他的心里。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已经从单纯的直面人生、直面死亡,转变到了对人与自然之间那种深远细微的互动关系的思考。

  2005 年12 月21日从南纬89 度徒步向南极点进发,经过7 天120 公里的徒步,北京时间28 日01 时05 分,王石等6 人终于抵达地球的最南点——南极点。王石自豪地把国旗插到了极点上,然而一回头,却开始为美国科考站的规模而感慨。

  “今年中国来的两支探险队,都只走了一个纬度的距离。”王石对记者表示,他遇到的其他几支队伍,探险距离则长得多。“他们有一支队伍从南纬90 度徒步到南纬82 度,另一支则从南纬82 度徒步到南纬90度,行程大约有1000公里。与这种探险精神相比,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相比当初从珠峰上凯旋而归的志得意满,这次南极探险带给他更多

  的是对探险活动和自已心灵的反省。从南极回到中国,跨越了2005 到2006 年,“7+2”的目标也全部实现。接下来还要攀登哪里? 王石不肯说。也许是受到这次南极行“环保”公益意义的影响,他只是说,今年将从活跃的户外活动者向社会公益活动者转型。

  王石口述日记:

  12 月18 日 终于可以出发了

  18 日一早,我们就接到探险公司的电话,说爱国者山营地天气好转,飞机可以起降。终于可以出发了,队员们都显得格外兴奋。每人限带25 公斤重的行李,因此大家都尽量轻车简从,除了帐篷、睡袋、雪橇和每人5 公斤食物,其他的能不带就不带。

  12 月23 日 冻伤手指

  上午天气晴朗,行军途中兴致较好。

  下午1 点左右忽然狂风大作,天空飘起了小雪。脸被刮得难受,必须用面罩。伸手在包里找面罩,情急之下却没有找着,疑心是手指不灵活,于是脱下手套。不料,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中指已冻得像根白色的萝卜,当即失去了知觉。有了曹峻发黑的鼻子作为前车之鉴,同伴们马上拿出冻疮膏替我抹上。

  意外的变化让我们的情绪受到极大影响,于是一合计,干脆提前扎营。晚上应该有个好觉。

  12 月24 日

  今天天气格外好。

  在天地相交的地方,有一圈云,就像奔腾在穹窿四围的河流; 而中间碧空如洗,太阳斜斜挂着。蓝天、云海、大地、白雪组成了一幅壮观的图景。人在大地中央,感受地球的奥秘。

  如此好的天气,配合着人的心情。上午出发时预计走20 公里路程,不想钟先生因昨晚休息不好,状态欠佳,中午后,就出现虚脱症状。曹峻把他的雪橇接过来,挂在自己的雪橇后面,继续前行。又走了半个多小时。人困马乏,实在不行,只好停下来扎营。

  12 月26 日 来自极地的孤独

  踏上南极以来,每天都要换营地,搬家就成了每日必做的作业。每次临行前再看看露宿的地方,想想一场大雪过后,所有踪迹都将化为乌有,只剩下白色大地,就觉得人类真的非常渺小、非常孤独。

  此次南极之旅,是背负了两个愿望的。一是潘教授那边,白头叶猴保护基地还需要筹集资金,需要以一种人类曲折求存的极限体验方式,来印证生物多样世界的美好,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行动; 二是大华生物研究所在临行前托付我们带上南极圈内不同纬度的雪样,以验证在那种极度严寒之地,是否也有细菌、微生物的存在。所以每到一处扎营,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挖一个深坑,然后把样本小心翼翼地放进玻璃器皿。

  12 月27 日

  远远看见阿蒙森- 斯科特科学考察站巨大的轮廓。从宿营地过去,直线距离只有5 公里。但是美国人在科考站外面围了一圈防护网,要到达极点,必须绕过防护网,从入口进入,这样大约还需步行10 公里。

  这么些天来,在这个白茫茫的世界里,除了我们几个人,就没有任何生物了。天地一片死静。走着走着,人就忽然会有一种无言的寂寞和孤独笼罩心头。只有到了这时,才会感觉到多样的生物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大自然的赠予是多么可贵。人类啊,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爱护身边的世界呢?

  12 月28 日 科考站随想

  终于站在地球最南端——南极点上,料想已久的激动和喜悦被漫天的雪粒和狂风摧残着。

  即便如此,队员们情绪依然高涨,带着疲倦的兴奋,大家一起庆祝人生的旅程又到达了一个新起点。五星红旗、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崇左基地旗帜⋯⋯一面一面地展开来,接着依次排开、拍照,然后四处走走,尽情感受这极地的暴风与万年玄冰。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