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记录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17:50 外滩画报

  刺绣、漆雕、竹刻、灯彩⋯⋯对于这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民间艺术,目前虽没有起死回生的良药,但我们也不能消极等待。记录下这一切,让消失不再成为一种痛, 这正是此次普查的意义所在。

  文/ 李琴 曹芳 图/ 小武

  “上海的民间艺术大多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这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土有对上海本地民间文化现状的评价。

  为改变这一情况,一个大规模的行动正在上海的城市里弄和乡间阡陌悄悄展开。

  今年1月起,上海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城市寻宝一族”。他们徜徉于各个市镇的街头巷尾,四处打探和收集那些在现代文明摧城拔寨式的“进攻”下顽强存活下来的城市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员的寻宝历程将持续到2008 年9 月。在上海市已全面铺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力求全面了解和掌握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和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来,并建立完整的档案和数据库。

  早在半年前,浦东说书、浦东方言、东乡调、三林刺绣、曹路镇江南丝竹、金桥社庄庙会、高桥龙舟和花木花龙这八项民间艺术被初步确为普查的重点对象。郑土有认为,由于实用性的消退,上海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处境日益艰难,尤以面塑、木雕、竹刻等为典型。许多老艺人已经过世,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

  在世的老艺人也大多已过古稀之年,不能独立完成作品。众多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绝境。

  记录下这一切,让消失不再继续成为一种痛,这正是此次普查的意义所在。

  王金根:点石成金的雕刻师

  在南汇区书院镇,石雕师傅王金根名气很大。他所住的新东村地方很偏,但从镇上随便叫辆

出租车,说出他的名字,大多数司机都知道。王家门前有一条崭新的水泥路,这在乡间并不常见。

  据说,这是区政府拨款20 万元为他专修的。王金根最近在忙两件事情。一个是1月19 日将在香港举行的“大中华展览”;另一件事是他已创作了两个多月的龙形笔筒,还有三五天就完工了。

  王金根带着记者在他那兼具住所、工作间和展示间的小楼里转悠,一件件介绍自己的作品,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这种得意,在他因家庭贫穷未能读完初中的时候,或是因富农子弟身份无法在村小学教书、也无法参军的时候,是难以想象的。

  1962 年,王金根拜师学习木雕。那时的手艺人大多有门户之见,甚少收外姓人为徒。即使是收了,也都是打下手、做杂活,很少传授真功夫,以免徒弟学成后成为生意上的竞争对手。这也是许多传统艺术逐渐衰落,一代不如一代的主要原因。幸运的是,王金根的师傅、也是他后来的岳父,在传授技艺上并无保留。

  1975 年,王金根转做石雕。21 年后,王金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授予“一级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王金根的石雕作品从木雕转化而来,其技法的多样性和细腻性都超出了传统石雕技法,自成一派。王金根自信,他的石雕作品无人可以模仿,因为模仿者一般没有学过木雕技艺,也没有他钻研得深。

  一般的石雕以平面为主,而他的作品能将平面石雕、立体石雕和透视石雕三者合而为一,这也是他作品的最大特色。

  王金根有20 多个徒弟,全是十几岁的孩子,初中学历。王金根说,徒弟不需要太聪明,勤劳就好,这才是手艺人最珍贵的品质。“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培养出一个比自己更优秀的徒弟。”70 岁的王金根为此耿耿于怀。

  赵艳林:艺人世家

  赵艳林一家是典型的艺人家庭: 父亲是人称“面人赵”的著名面塑艺术家赵阔明; 丈夫陈恩华专门研究象牙微雕艺术,现在也迷上了捏面人; 儿子陈凯峰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现在是中学美术教师,自称是“面塑的忠实票友”,同时也是“海派面塑”的第三代传人。目前赵艳林夫妇都拥有“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对于赵艳林,最常被人提起的就是赵阔明长女这一身份。面塑又称面人,已形成了以上海和北京为中心的南、北两

  大流派,而“面人赵”赵阔明正是南派面塑的代表。不同于北派面塑的粗犷豪放,南派面塑非常精致典雅。赵阔明一生授徒无数,他最得意的学生是北京的“面人郎”郎绍兴和女儿赵艳林。“老人生前曾多次在亲戚中提起,赵艳林是自己教授最系统的继承人。”陈恩华说。

  1959 年,赵艳林进入成立仅三年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成为父亲的第二批学生之一。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学徒三

  年,每天至少要花上8 小时练习,晚上还要回家继续琢磨。面塑以传统戏剧人物为主,所以空闲时还要跟随父亲到各大

  戏院做忠实票友。与父亲不同的是,赵艳林不用走街串巷,也不必靠出售面人来糊口,而是成为了书斋里的艺术家。

  早在1960 年,自己还是学徒的赵艳林便已开始在上海少年宫里授徒。但几十年过去了,赵艳林想不起来有什么引以为傲的学生。直到现在,花甲之年的赵艳林仍坚持在长宁区少年宫培养学生,间或到上海市商业学校讲学,日子过得异常忙碌。

  赵艳林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面塑艺术家,至少要练上十年; 这对急功近利的学生和家长们而言根本不可能做到。

  赵艳林曾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家传的面塑技艺能传承下去,但美术系毕业的儿子考虑最多的却还是生存问题,

  只愿意做一个面塑业余票友。

  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和赵艳林一起工作的面塑艺术家一共有三人。他们早过了退休年龄,一旦大家都退休回家,上海将再无专业从事面塑的艺术家。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