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领导”和“引导”大不一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00:00 新华网

  易其洋

  富学乐美一枝花,美好生活全靠它。什么叫“富学乐美”?历史名城贵州遵义市以“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活动为载体,摸索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使之成了一项惠及黔北农村的民心工程。(2月7日《人民日报》)

  4年来,遵义市“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共投入2亿多元,其中农民投资投劳折合1.5亿元。创建之初,许多群众认为干部是在做面子活,不愿配合。但遵义政府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使得“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最终深得当地农民拥护。

  在遵义市委最初的“四在农家”规划方案上,有一句话叫作“党政领导” ,后来改成了“党政引导”。(据央视2月6日报道)从“领导”到“引导”,一字之改,意味迥异。领导,自然也有引导的意思,但很多时候是以“官”为主,是自上而下的,农民缺乏自主性。而引导,更多的是以“民”为主,是尊重和商量。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自上而下的新农村建设扶持,只有得到广大农民自下而上的响应,成效才可以期待。变“领导”为“引导”,并不是说放弃了应负的责任,而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自然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然被调动起来。

  据新华社报道,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有三怕:一怕敛钱,二怕强迫,三怕折腾。农民之怕,根本的问题在于担心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能切实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不能真正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解决农民之怕,遵义市的“引导”之法,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思路。

  要“引导”,首先就得了解农村的现状,农业的实况,农民的所思所想。而要“了解”,领导干部们就必须深入农村、走近农民,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惟有如此,提出思路,制定政策,拟定规划,才能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意愿,才能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入手,突出建设重点,量力而行,才能杜绝“形式主义”和“千篇一律”,形成新农村建设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大好局面。今天的“华夏第一村”华西村,上世纪60年代建村之初,就确立了“十五年将华西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做法是,有事同群众商量,群众盼望的,马上就办,而且一定要办好,群众暂时不理解的,加强沟通引导,等群众思想觉悟了再去办。这种引导,其核心就是尊重农民,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农民最有发言权。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再好的惠农政策,再大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如果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不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成本过大,政府威信和形象也会大受损伤。这就要求,以往那种“拍脑袋”式的决策,靠下指标、发文件式的“领导”的思路应该变一变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