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环保风暴之后需要持续的强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04:07 新京报 | |
国家环保总局日前再次掀起一系列大力度的治理企业污染的行动,比如对重点化工石化类企业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问题严重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违反“三同时”的建设项目进行查处。 然而,对治污染这个在中国已经有些“冰冻三尺”的问题,决不是只有一两次“风暴”就可奏效,而是需要持久的“强风”来清扫。 即使是在如今环境很优美的西欧,曾经也因工业发展而让环境遭受巨大损失,著名的莱茵河也一度因污染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人被污染所累而觉醒之后,就没有再迷失。以德国为例,上个世纪70年代,德国的环保行动开始,从政府到民间,环保的努力从未间断,直到如今形成了深入民心的环保意识和清洁如画的环境。 如果在“风暴”之后,借着“风暴”产生的威力,进行持久的行动,“风暴”也就有了实在的意义。这种持久的努力,需要自政府、执法部门、媒体以及民间等各界。 我们需要在法律的层面持续深入努力,比如加大处罚的力度,如果污染的成本比处罚的成本低,处罚就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国家环保总局官员介绍,所有严重水污染事件的化工企业,都建设了相应的环保设施,也制订了一些环保管理制度,但都没有严格执行。我们需要改善在环保方面有法不依的情况。 在营造环保的风气上,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环保这个关乎广大民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整体和谐的问题,媒体需要给予持续的有力的关注,把报道“进行到底”,把轻视环保的企业放到公众的眼皮底下。 广大公众的关注和努力,是创造环保风气的不可或缺的力量。环境污染关系到每个人,我们主动维护环境责无旁贷。以德国为例。当年德国的污染治理,最初的发动是从民众意志开始,继而发展成为持续的行动。工业污染形成的酸雨毁坏了德国的广大森林,民众集会抗议污染企业并要求政府开始作为。在如今的德国,民众仍然保持着主动维护环境的习惯。如果在附近发现了企业污染,多数民众会主动向有关部门报告并督请依法处理。 但是在中国,当企业污染自身的时候,民众很少有提出抗议的行为,虽然有的时候这种污染已经严重危及自身。这当然与过去整个社会重发展轻环保的大环境有关。然而,面对污染,普通的民众并非无所作为。当许多人都在抗议附近某造纸厂的排放污染了自己的饮用水,并督请媒体和政府关注的时候,相信这种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郑汉根(北京记者) |